晋晓瞳:钧瓷需要行业标杆引领
2015/6/11 11:44:03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
  七月流火的神垕,骄阳当空。
  大刘山脚下,千余家窑口星罗棋布,恍若千百年前 “七里长街、烟霞蒸腾”的北宋盛况,依旧在演绎着瓷土与火焰的艺术。这座4平方公里的古镇,据说是中国现存唯一“活着的古镇”。这里的皇天后土孕育了几番兴废的国宝钧瓷,穷尽了天地的绝妙玄奇,练就了名载青史的御品珍宝,使无数挚爱文化艺术的英杰发出“近尤难得”的赞叹。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眼前的他君子般温文尔雅、谦恭有礼,沉思时俯首凝眉,畅叙时不苟言笑。一旦谈及与钧瓷有关的话题,却又陡然换了一个人,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为你娓娓道来……
  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承“钧瓷泰斗”、“大刘山人”晋佩章衣钵的“小刘山人”——晋晓瞳。
  笃志力行钧瓷烧制工艺的大胆尝试
  晋晓瞳十四岁时,他的父亲晋佩章开始着手研究“卢钧釉”,他被父亲叫到跟前,一边做帮手,一边学习小炉烧制的技艺。时光荏苒,在40年从瓷土筛选、釉彩调配、烧成工艺到造型设计、理论研究等与钧瓷打交道的岁月里,晋晓瞳对钧瓷工艺、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有着深刻的探求和认知。谈及钧瓷的整体特点,晋晓瞳总结说:“钧瓷,不外乎于两点,第一是钧瓷的设计,即造型,是不是很美,是否让观者看着舒服。第二是不是自然窑变,是否让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其中,‘自然窑变’是钧瓷能够屹立在中国瓷林的独有而重要的符号。”
  业内皆知,在釉色方面,晋家钧窑尤为出色,将钧瓷的釉色变化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与晋佩章于神垕这片土地几十年的潜心躬耕是分不开的,从“炉钧釉”到“蓝釉”,从“唐钧花釉”到“汝官青釉”,从“铜红釉”到“翠绿花釉”,晋佩章上下求索、筚路蓝缕。作为晋佩章一生心血结晶的衣钵传人,晋晓瞳不仅要能守护前人的光辉,也要有所进步。恪守传统的同时,奋力开创新篇是他的毕生之所求。
  釉是钧瓷的灵魂,而釉的成败与配料工艺和烧制方法息息相关,好的配方远远不足,被称为“火的艺术”的烧制工艺也尤为重要。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去的十年间,晋晓瞳专注于一件事情:钧瓷柴烧工艺的恢复与发展。
  晋晓瞳说:“柴烧工艺在钧瓷创烧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但在元代之后随着煤炭作为窑炉燃料的开发和运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使得柴烧技艺逐渐没落,中间断代近七百年。父亲30多年坚持煤烧,也有很多其他钧瓷艺人用液化气气烧。我之所以萌生这个想法就在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宋人当年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创作钧瓷。据神垕地区考古调查,已知的宋代钧瓷瓷窑大多数是小型的鸡窝窑,窑坑或附近都有柴烬存在。而金元时期的钧瓷窑,窑型要大的多,多数会有炉渣存在。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我是窑工出身,从学徒开始,干的就是开窑、装窑、烧窑一类的活计。柴烧之外的各种钧瓷烧造工艺,都经历并实践过,我内心里就一直想见到采用柴窑烧制方式出来的钧瓷会是什么样子?”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晋晓瞳很快便付诸实施,2004年11月,晋晓瞳选择放弃父亲惯用煤窑烧制钧瓷的方式,在业内率先采用柴窑烧制方式作为钧瓷作品特定的烧造方法。晋晓瞳作为最早的尝试者,为之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艰辛和努力。
  实验的开始条件很有限,晋晓瞳不顾家人的反对,自费买了个旧厂,先后收集了11吨的老坑木,想着能恢复柴烧。
  “我的愿望是通过柴烧能够重现宋代钧瓷审美的境界。钧瓷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装在钵里,一种是直接与火焰接触。柴窑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