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花叫“王步”
2015/6/25 13:51:49
有人评价他为独步瓷坛的一代大家,有人称他为独树一帜的“青花大王”,有人尊他为天才……他就是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
王步的一生历经清、民国和新中国,他这一辈子只做了瓷绘一件事。这件在现时被尊为“陶瓷美术”的事,在当年只不过是他谋生的一技和幼年之所爱罢了。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自有王步始有民国青花”的后世之叹,可见其青花之精足可划时代。
王步,1898年出生于景德镇。其父秀春,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青花妙手。也正是在父亲薰陶下,王步从小喜爱绘事。但幼年的王步遭遇了父亲的离世,生活无以为继的寡母只得变卖家里的薄财,将王步带回了丰城的长湖老家。那一年,王步六岁。在这里,王步上了三年私塾。或许,这也是他在宜春所有的年华。此后的1907年,九岁的王步在亲友资助下离开宜春,只身重返景德镇,拜在青花艺人许友生门下,开始了学徒生涯。
宜春!景德镇!这两个相隔五百余里的江西小城,也因此成为了王步的两个故乡。景德镇,是王步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扬名立万之地;宜春,则更多的写下了他童年的悲凉和韶华的颠沛。
五年后,十四岁的王步徒满出师,一次看似展翅的良机,却不料所在的工场遭遇倒闭。年少的王步,失去所依,只得靠画鸟食罐为生。难能可贵的是,清贫的王步并未视鸟食罐为“蕞尔小物”,反而求精于每件作品。这种坚持或许并不像现时解读的所谓“对艺术的执着”,而更像是旧时匠人对行业标准的恪尽职守,或是文人刻入骨中的“贫贱不能移”。这,恰恰是当下或缺的。
王步的这种坚持,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得到了陶瓷名家吴霭生的赏识。1919年,二十一岁的他受吴霭生之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制作。彼时的吴霭生是瓷业美术社社长,这家美术社的全称是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这是民国瓷避之不开的一座里程之碑。
1919这个的特殊年份,成为了王步艺术生命的拐点,也成为了景德瓷的历史拐点。此年京城,五四运动爆发,从北国徐来的新文化之风,惊起了景德镇佛印湖畔的渺渺水波。一群羸弱的艺人,在景德阁中勾勒着中国瓷的未来。彼时,他们皆已是各艺术流派的宗师;而现在,他们的名字,个个都可谓是高不可攀的星月——吴霭生、汪晓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饶华阶……
最终,实业家、制瓷名家吴霭生被推选为会长。王琦被推选为副社长,他便是后来所尊的“珠山八友”之首。珠山,是景德镇的象征;八友,则是这些瓷友的雅称。
这一年的王步,只有二十一岁,并非“珠山八友”但也并非新人。关于那段时光,王步曾这样记述——“受陶瓷专家吴霭生所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制作。对明清两代的官窖名品朝临暮摹……”其用心与有心,一如大千简居于敦煌。这是王步厚积的又一个开始,也是他若开年后得以薄发的一洋瀚海。
这篇名为《白釉能手吴霭生》的文章,发表在1962年第二期的《陶美术》之上,其实这也是王步缅怀吴霭生的作品。此时的王步已64岁,而吴霭生已病逝36年,这位王步和民国瓷共同的“贵人”,年华仓促,只活了短短四十年。在这篇文章中,王步文字无华,短短几字白描,却如他笔下呼之欲出的青花——我爱用吴霭生的坯胎。一个爱字,及物更及人。
吴霭生离世那年,是192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混战的年份。国乱业衰家难宁,景德镇也终于未能逃脱厄运。就在这一年,北洋军阀孙传芳所部捣毁了陶瓷美术研究社,社内作品被劫一空。
研究社的夭折和吴霭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