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得来大美——陶瓷艺术大师李菊生
2010/5/9 22:55:25
陶瓷艺术之缘
“面对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我们翻越秦汉雄伟的高山,我们劈波晋唐宽阔的海洋,我们凝望宋元皓月如水,我们陶醉明清优雅的旋律,然而我们不能去重复历史,我们应该铸就自我。”这是李菊生老师在他的《聊玩泥巴》中写到的一段文字。
李菊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系统的教育、生活的历练、再加之个人修养的升华,让李菊生下笔成文有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恢宏气度波澜壮阔,让人读起来感同身受,很多采访他的记者,都引用他的语句为文章增色。正是良好的文学素养为李菊生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李菊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得益于父亲李芳景的影响。这位已故的慈祥老人,年轻时曾在景德镇益鑫瓷庄做过“红店佬”(旧时称“画红”艺人),创作的诗词也曾获过“国学金奖”。受父亲的熏陶,李菊生自幼便酷爱绘画,半个世纪以来笔墨的锤炼及个人学养的磨励,使他成为陶瓷艺术及收藏界公认的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大师。他曾说,人生就是一所学校。
李菊生早年主攻油画,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油画作品《丹青不知人已老》曾获全国美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时荣获一等奖的是著名油画艺术家罗中立的《父亲》)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美术系的一名教授、硕导,李菊生和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似乎在陶瓷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也找到值得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大藏得来大美
由于拥有良好的文学和艺术功底,李菊生的瓷作博古论今,引经据典,意境高古,极富书卷味。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浩然正气,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既有儒家“柔”“和”的审美追求,又有道家“静”“淡”的意境;既有仙人老者的慈祥、古朴、宽厚,幼童的天真、活泼、顽皮,女性的温柔、妩媚、善良,又有文人的潇洒、哲人的智慧,佛的空灵。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活,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李菊生擅画人物,其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赞美人类的真善美,赋予每件精美瓷作丰富的内涵,是他创作永恒的主题。李菊生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巧妙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善于釆用提炼、抽象、夸张、变形的手法,在似与不似的法度之内求索,创造出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独特风格。“中国美学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形象,而在于形象之外的境界,形象与境界,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为有,后者则似有似无,正是这似有似无之中,包含幽微难言的无穷的意蕴,这意蕴没有相当真诚的情感和相当的艺术修养是难以创造出来的;没有相当真诚的情感和相当的艺术修养也是难以读懂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李菊生笔下的形象生动而随意、流畅而准确,气韵传神、节奏明快。不同于生活,但又来自于生活。他的作品多含而不露。善于将情感深藏于审美意象之中,大藏得来大美。“艺术灵魂在于艺术家向世界吐露情感,而不是写实。如果要写实的话完全可以用摄像机。陶瓷艺术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作者本身的写照,在代表作者和观者对话,启发思考,而不单纯是陈列品。”“体现时代风貌。这是艺术家和工匠最根本的区别”。李菊生对艺术的精辟理解,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菊生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布局空灵,融诗、书、画、印于一体,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底蕴,让人回味良久。李菊生曾讲:古人作画,惜墨如金,瓷上画尤其应简练。白石先生作虾,其水不着丝毫笔墨,然而尽得满纸风流,此所谓,意到笔不到也。通常购瓷者,认为瓷上画得愈满愈好,这样费工费时,买过来划算。熟不知空灵为超逸灵动,是艺术审美中的高格调。
开辟陶瓷艺术新领域
李菊生被业界所认知,除了他创作的典型风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在陶瓷界首创的“高温颜色釉装饰工艺”,在艺术陶瓷的发展历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