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国宝”耿宝昌
2016/2/16 10:19:50

 
享誉中外的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老先生
少时的他牢记师傅的教诲,
只看最精美、最珍贵的。
求知入迷,为顾局面,
点烟烧了指头也能不撒手。
将家中30多件文物都捐给故宫,
只留下了一张桌子吃饭用。
独自押运300余件绝世珍宝远赴欧美,
遭遇劫机,不辱使命。
94岁的耿宝昌先生说:收藏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
 
中国瓷网总经理朱东明与耿宝昌老先生
      耿宝昌老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耿老从事瓷器鉴定70多年,耳不聋,眼不花,腰板笔直,满头银丝,根根透亮。开腔作答,语速挺快,时不时还嘣出些新词。从事瓷器鉴定70多年,一生阅宝无数。人送外号:“瓷圣”、“人间国宝”。2014年6月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更是将第十一届“希尔金奖”授予了耿宝昌先生。但耿老对此是淡然一笑,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还风趣地说“人间国宝”这是吹牛,反正吹牛不要钱!眉毛胡子都白了的他笑称自己的九十人生是捡便宜,“现在6点起床,12点睡觉,比闹钟还准呐。年轻时身体不太好,想着活30岁就算便宜,谁知道竟然活了3个30岁,多好,这一切都是便宜……”
      练就“火眼金睛”
      1936年,14岁的耿宝昌从邯郸来到北京谋生,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古玩店“敦华斋”做学徒,“敦华斋”的掌柜就是古陶瓷鉴定家、人称“宣德大王”的孙瀛洲。“敦华斋”内仅官窑精品的年库存量都在万件,高档老窑精品种类齐全,耿宝昌就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了他和古陶瓷的缘分。
在“敦华斋”做学徒,没有讲义,没有人专门上课,一切全靠自己领悟。通过给文物贴号、换号,熟悉文物;借清洗、擦拭、搬动文物,体验各类文物的手感。店里上万件文物,不管是谁点货,他都能迅速、准确地把东西拿出来。“敦华斋”先后收过百余个学徒,但真正学成的仅有十几人,耿宝昌就是其中之一。
      耿老说:“这个行当三年不收取你(的费用),你是在那儿服务,尽量地去努力工作。但是一回想、一算,三年都不能回家。一年365天,三年就是一千多天。按时辰钟一算,嘀嗒嘀嗒嘀嗒,一天24个小时,得多长时间才能到那一天啊!不由得心里就酸。还有一方面,一般离开家乡的时候,乡下有这么一个习惯,你千万在外面做好,不管你做哪一门,都要做好,这也是一个精神负担、压力。所以就这样,当时就咬着牙工作三年,多苦也得(干)。每个人人生都要有自己的志向,有抱负,就立志三年要学成。
 
      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就等于是服务、打杂一样。只能听老师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就听老师们的谈话,从谈话当中吸取一点营养。听完了以后,他也没指明是哪一个,也没说明是哪一个,你在听的过程当中就要注意,刚才谈的是什么。那些东西有的在屋里、库房里,有的在展室里摆着。因为每天在屋里都要经过一遍,就跟清洁员一样每天都要动一遍,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就注意了,老师他们谈的是这个东西,就从这个角度上积累。
      十年磨砺“傻小儿
      正是因为时时留心,不知不觉中,耿宝昌对古瓷的鉴定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但这纸什么时候捅破的自己也不明白。”耿宝昌的勤奋和刻苦,逐渐赢得师傅孙瀛洲的信任,还送了他一个外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