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张保军“绞胎艺术”探索历程
2016/5/12 15:15:54
在刚刚逝去的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美术界不乏大师和佳作,但谈到有多少新的艺术品种出现,则是屈指可数。其中,工艺家张保军开辟的现代绞胎艺术,便是当今艺坛公认的创举之一。他的现代绞胎艺术结束了以往陶瓷仅限于在其表面利用釉料变化,或以雕刻和绘画等技法进行装饰的历史,为曾以陶瓷艺术闻名于世的华夏又添一彩,也使“现代绞胎艺术”及其创始人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
生命之初的感悟
张保军1958年2月出生在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河北省涞水县板城村。家乡的贫穷和家境的贫寒使张保军成熟较早,十二岁便尝到了失眠的痛苦滋味,对家乡及自己以后的出路感到忧虑。他曾把出路和希望寄托在学点手艺、技艺上。一次偶然听说县里有人因画的一手好画进了县文化馆,每月有了固定工资。此事使张保军有了精神、看到了希望,从此立下了一个以画画进行奋斗的志向,也由此和美术结了缘。
奋斗初始
张保军从小喜欢画画,而此后的画画却有了明确的目的,几乎到了“钩以写龙,凿以写龙”的境界,因此高中毕业后张保军因在当地画画小有名气进了公社电影队。此后又经其发愤刻苦,在两年后又被调进了县电影院当上了专业美工。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第二年单位的一名女同事考上了大学,轻松地扔掉了单位的“铁饭碗”。此事强烈地激励了张保军,经过两个月的思考,张保军毅然决定辞职,回家苦读,准备考大学。
带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他又背着行李回到了自己那贫穷的山区老家,开始了他几乎疯狂的求学之路。经过近三年的拼搏和四处求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他收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个每年招生不过百人的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被该院陶瓷艺术系录取了。
人生观的升华
当时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主要由国家负担,毕业以后国家包分配,因此考上大学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意味着有了终生的“铁饭碗”。因此大学生们更显得轻松浪漫,张保军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满足。然而后来他逐渐发现自己在许多地方并不是很优秀,北京高校林立、人才济济,众多的优秀分子,击垮了他的自豪和成就感。他很快从刚入学时的陶醉中清醒过来,对人生和事业又有了新的思考。他对图书馆中的人物传记、哲学、历史类书籍感到极大的兴趣,常常如饥似渴地阅读,并经常为那些志士仁人不懈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被他们为社会和人类所做的杰出贡献所感染
读书和思考使张保军的人生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曾在此期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不建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信仰,那么即使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其才能也难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阶段的思考成了他后来事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偶然的契机
1982年春季,一次在故宫陶瓷馆所上的陶瓷史课中,一件绞胎陶瓷深深吸引了张保军。在课堂上和有关书籍中得知,“绞胎陶瓷,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单位曾进行过生产开发,但因仅限于仿制古代绞胎,在技术上缺乏突破,在艺术上缺乏开发,不被市场认可,不得不停止,后极少有人问津。”绞胎这一陶瓷品种失传的事实,使张保军为之感慨万千,从此坚定了研制这一特殊陶瓷的决心。
在校期间,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认真总结了绞胎在历史上中断和后人开发失败的的原因。他认为:绞胎虽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一项值得称道的陶瓷技术发明,但其制作技法单一,仅限于传统制作工艺,因此仅能制作出木理纹和团花纹这两种单调的纹样,作品千篇一律,制作底气不足。因此,仅靠恢复和仿制传统的绞胎工艺品种是不能有出路的。
在探索中,张保军试图将点、线、面等各种因素置于绞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