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匠精神——“老陶工”徐朝兴青瓷筑梦六十载
2016/6/18 12:27:10
清晨五点,浙西南边陲小城龙泉掩映在薄薄晨雾之中,尚未苏醒。
城南的青瓷大师园内有人已经开工了。
“嗒嗒嗒……“低沉又富有节奏感的声响从朝兴苑二楼的工作室传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坐在辘轳车前,屏息凝神,手持修胚刀轻触圆形陶胚。随着陶胚高速地旋转,老者轻微抖动着手中的刀具,细小的泥屑不停地飞溅出来。一分钟过后,原本光滑的陶胚上呈现出了细密有序、凹凸有致的花纹,精致得如同机器雕刻一般。这位老者就是当今龙泉青瓷届的泰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
“冥冥之中,我注定就是要吃这碗饭的。”
徐朝兴与青瓷打交道已有六十年,从一个学徒到一代大师,徐朝兴靠的是机遇与勤奋。
1943年春天,徐朝兴出生在浙江龙泉丁字街的一家药铺里,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能写得一手好字。13岁时,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徐朝兴不得不中断了学业。那一年冬天,他带着父母给的7元钱,肩挑一条棉被和一床草席,翻山越岭走了80里,来到了龙泉县上垟镇木岱村公私合营瓷厂当学徒。刚到瓷厂,因为个头太小,徐朝兴被拒之门外。后来厂长可怜他,暂时收留了他。徐朝兴开始跟着老师傅在厂里学做蓝边碗,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四点,忙个不停,从无怨言。厂长见他刻苦努力,便破格将他正式留下了。当时的工厂还是公私合营体制,没有固定工资,按计件报酬,徐朝兴非常勤奋,每天总是做得最快最多最好,很快成为了学徒中的佼佼者。
龙泉青瓷始于唐五代,在北宋时期初具,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但龙泉青瓷经历了北宋的发祥、南宋的鼎盛后,在清朝逐渐衰落,整个生产几乎中断。1957年,龙泉青瓷迎来了春天——周恩来总理提出恢复五大名窑的指示,由国家轻工业部组织各地陶瓷专家专程前往龙泉,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生产。瓷厂专门成立了仿古小组,15岁的徐朝兴学徒因表现突出,被破格录取,是整个小组中最年轻的。
进入小组后,徐朝兴师从老艺人李怀德。与之前制作蓝边碗的粗犷风格不同,青瓷的制作都是精细活儿,必须静下心来,从头学起——碾磨、配料、拉坯、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徐朝兴都给师傅打下手,仔细揣摩,细心领会。仿古小组根据当时专家分析出来的胎、釉成分与数据进行了无数次的仿制与实验,终于在1959年成功烧制失传300多年的龙泉青瓷,完成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大会堂用瓷的任务。龙泉青瓷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之后,仿古小组还成功烧制了失传700多年的哥窑,仿制的工艺和技术也接近古瓷,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仿古小组的多年学习中,徐朝兴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最终掌握了龙泉青瓷完整的烧制技艺。
1977年,龙泉瓷厂把仿古小组改为青瓷研究所,徐朝兴成为了研究所成员,有了更多接触陶瓷界专家学者的机会,有幸观看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高精尖陶瓷珍品。青瓷研究所是龙泉瓷厂的设计研发单位,徐朝兴仍跟随着师父李怀德负责制作茶杯、花瓶等模母。模母制作完后,交予工人进行生产。年轻的徐朝兴凭着过硬的技术水平成为了工厂里的技术骨干。1979年,厂里确认他为入党积极分子,得知好消息后,他激动得好几天都睡不着。
1980年秋,厂领导突然通知徐朝兴去龙泉开会,他发现同行的都是厂里的领导,心中一下忐忑不安起来。“不会是我犯错了吧?当时真的是吓死了。”徐朝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后来到了县里,领导笑着宣布他出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徐朝兴惊呆了。从一名普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