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文的精彩人生
2010/7/10 20:01:39
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陶瓷历史。而在烧制青瓷的各大窑口中,龙泉窑所特有的粉青、梅子青、以其有色如凝脂、似美玉、像翡翠而令人拍案称绝,叹为观止。龙泉青瓷特有的釉色,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当今龙泉青瓷艺术大师中,有这样一个人,他胸怀博大,却毫不张扬,在举手投足间,彰显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参与、见证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振兴和发展;他在继承和创新龙泉青瓷工艺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1935年生,江西分宜人。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3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夏侯文的作品线条简练,优雅大气,整体造型巧妙,强调局部图案装饰效果,精细的刻画又融合在简练而明快的现代造型里,使龙泉青瓷在继承千人古朴凝重风格的基础上向隽永精巧的现代艺术延伸,广为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青睐和珍藏。他从事陶瓷艺术四十多年来,先后有十余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三十余件作品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奖,并多次选送出国展出,深博好评。
夏侯文的精彩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夏侯文,以他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习所打下的扎实的艺术功底,在龙泉瓷厂潜心研究,开发设计出五大类17件(套)新产品,使龙泉青瓷第一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圆满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中国赴挪威现代陶瓷展展品的设计制作任务。
70年代,已是不惑之年夏侯文,为突破龙泉窑瓷器固有的厚胎、厚釉、单色彩的原有风格,使龙泉窑瓷器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受命领衔,勇挑大梁,经多年的实验,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点,终于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青瓷玲珑、青瓷薄胎、青瓷釉下彩三项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创新了龙泉青瓷的品种,填补了龙泉青瓷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空白。
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夏侯文,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国际市场的需求,他研制成功九十七头影青餐具、哥窑九头小茶具和六十二头葵花餐具,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客户的满堂喝彩。九十七头影青餐具在当年广交会上一炮打响,赢得了马来西亚、日本、巴西等国外客户众多的定单;哥窑九头小茶具参加了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被日本收藏家称赞为稀品而加以收藏,并在1988年“全国轻工出口产品展评会”及1989年“北京首届博览会”上二度获得银奖。
90年代,花甲之年的夏侯文,已是硕果累累,他的突出业绩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经历了漫漫岁月的考验,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权威机构的认可。他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如果说,夏侯文从大学毕业来到龙泉进行青瓷研究是如鱼得水的话,那么,经过将近半个世纪泥与火的陶冶,现已年逾古稀的他在龙泉青瓷技艺上则是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了。在艺术创作上,夏侯文已经进入了“澄泥烈焰铸陶魂”的更高境界。
精彩人生背后的故事
说夏侯文痴情于龙泉窑,这里还有这一段爱情与事业艰难抉择的故事。当年他刚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处在闽、浙、赣交界,崇山峻岭中的龙泉瓷厂工作。工厂坐落在一个远离村落的山坳里,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工厂条件十分简陋,其艰苦环境可想而知,但坦然面对现实,不为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全身心地投入对青瓷事业的追求。第二年他回家探亲,家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见面后双方印象都不错。当夏侯文探亲期满要回龙泉时,姑娘向他提了一个人之常情的条件,调离龙泉瓷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