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青瓷的“传奇”
2010/7/11 20:33:40
在中国拥有千年烧造历史,以造型端庄浑朴、色泽光洁如玉、瓷质细腻温润、线条明快流畅而著称于世的青瓷,自南宋至明早期的巅峰以后便逐渐衰落。而千年之后的今天,在浙江龙泉,还有着这么一个执着的老人,依然对青瓷无比痴狂,甚至投入了毕生心血,使得古老的青瓷又重新焕发生机,再现辉煌。他说:“为了青瓷,我愿意花费自己一生的精力将它发扬光大!”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
徐朝兴,1943年生于浙江龙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徐朝兴先生13岁拜师学艺,50余年勤耕不辍。他为人朴实,制瓷严谨,善于钻研,制瓷技术炉火纯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他的清醇、典雅、洗练的艺术风格。在发扬传统青瓷精华的同时,拓宽了青瓷的美学范畴,深化了陶瓷文化的内涵。
成功之路如制瓷般艰辛传奇
1956年,年仅13岁的徐朝兴过早地离开了家门,走了80多里山路到瓷器厂里求做学徒。本来因为年龄太小,厂里不收,但天生就是要吃这碗饭似的,因为无意间在厂里试做了一下拉坯,还挺像模像样的,就破例被厂里收下了。
1957年,周总理批示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由此,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个春天,14岁的徐朝兴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大机遇。当时厂里成立青瓷仿古小组,凭着在当学徒期间表现出勤恳好学和天生的好悟性,徐朝行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成为仿古小组8人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在仿古小组里他拜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习了很多制瓷工艺的技术和绝招。
徐朝兴对工作认真负责,过硬的技艺让他很快成为技术上的尖子,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厂里基层工作多年。直到1980年的一天,在龙泉青瓷研究所里做了多年工人的徐朝兴被领导请上了车,到县城开会,竟意外地得知自己被任命为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近30年的历程中他成了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先后荣获过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数十项。在他的手中更诞生了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的不少青瓷珍品,还有的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珍宝馆作为国宝陈列、收藏……这样的人生际遇,本身就是一部不可复制的传奇。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徐朝兴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只有两个词充分概括——机遇与勤奋。
勤奋,不用多解释,他的经历说明了一切。谈到机遇,徐朝兴感慨地说,自己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要怀念、感谢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其中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敬爱的周总理,如果没有他要求一定要恢复失传已久的青瓷的指示,自己也不会有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去接触青瓷。第二个要感谢他的恩师李怀德,是他传授了自己一身制瓷的技艺,终身受用。第三要感谢的是邓小平和改革开放,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地揭开了家庭出身对徐朝兴的束缚,让他能在制瓷的黄金年龄有机会实现抱负,在青瓷界施展拳脚。
谦虚随和艺德高尚无愧于大师
徐朝兴的制瓷技艺远近闻名,每天慕名到龙泉朝兴青瓷苑拜访的人很多。亲手制作出众多国宝的大师,本身也是国宝级的“青瓷泰斗”。但徐朝兴对待任何人都亲切随和、温文尔雅,没有一点儿名人的架子。
在众多的来访者之中,有一群孩子特别让徐朝兴印象深刻。他们是来自龙泉当地高中的十几名普通学生,因为想做一个了解龙泉青瓷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暑期小组实践调查而来拜访他。徐大师面对这群在他跟前还有些拘谨的孩子却表现出了及其温和的耐心,他放下手中正在干的活亲自给他们泡茶,还给他们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