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父子与浅绛彩瓷
2010/7/15 21:25:43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程门及其次子程小松的两件浅绛方瓶,两瓶大小和形制不一:程门彩绘的方瓶为当时景德镇较为流行的琮式,高30CM、口径9.9CM、底径11.5CM,微侈口,短颈、长方腹两面贴塑衔环象耳,矮圈足,卵白底釉面折光呈粥皮皱。与其它琮式瓶稍有不同的是,其瓶四面皆画,集山水(一面)、人物(一面)、花鸟(贴塑象耳的两面)于一瓶;程小松的彩绘瓶为盛茶叶用的扁瓶,形制较小,高1 6CM,宽10CM,侧宽5Chd。仅正背面有画,两侧无任何图饰。两瓶虽形制不一、图饰有繁简之别,但皆是书、画、印结合为一体,文人气韵浓郁,士大夫风骨毕露,堪为程氏风格浅绛瓷的代表,且釉面细滑洁白,确为晚清浅绛瓷中的珍品。
程门的浅绛象耳琮式方瓶,绘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山水画面有程门署款,各面有字、号款和钤记,两面白篆,两面朱篆。程门姓名、字号全在同一器物上的题记及篆章中出现,实为罕见,至为珍贵。
山水画面是“秋峰危翠泊渔船”图。近景为一危峰之麓,绿柳湖边,一渔舟泊于绿荫之下,桅樯落帆,渔翁独憩。在这天高水阔、人迹罕见之境,孤舟之上的渔翁显然不是平凡的渔猎者,而是迷世藏身的高人; 中景大片留白,惜“力”如金,然而湖波山岚望之如真:远景绵亘山川,只绘出茅峰一二,绵延意境已出。画中前峰虽是峻峭,以应题记中的“危翠”之“危”,但在前柳后峦的映衬之下,仍然只是江南奇峰的风采,没有北国高山大岭的雄伟。整个画面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南派山水画传统风格。无论是笔意, 还是构图意境,整个画面活脱脱就是一幅白宣上的浅绛山水画。
山水画面的背面是一幅牧童骑牛图,只绘半截树干、一牧童、一青牛,竖题“小雨凉生犊背春”点题,近三分之二的画面留白。然而,那高入云天的树冠,青牛的来处,青牛的去处,牧童远眺的视野,雨丝飘舞的天空,显而易见都是十分阔大的。整个画面用典型的浅绛笔法写画、施彩,构图简单,但青牛的硕壮、温顺,牧童的逸致闲情,树枝的生气勃勃,青青之原上草,地上之土松泥湿,都可观之、触之。国画中的浅绛主要是山水,此幅瓷画虽是放大一隅,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效果,然而皴擦、渲染之法,以及水墨浅绛的效果,仍是黄公望所创浅绛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贴塑衔环象耳的瓶体两侧一面是“鼎甲图”,对面是鸟立枯枝图。
“鼎甲图”为民间工艺品常用吉祥祝福图案,常用鸭子和芦苇构图。因鸭字偏旁有甲字,又与甲字谐音,暗寓科举考试中的名次等级之“甲”;芦苇是一棵连一棵地生K,寓意科考中“连科(连棵谐音)”高中。如果图中是芦苇丛中一只鸭子,则是寓意一甲第一名,即祝人高中状元:如该瓷瓶上芦苇中绘三只鸭子,则称“鼎甲图”,因为“鼎甲”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一一殿试中录取的前三名的称谓,即状元、榜眼、探花的统称。此种图案寓祝人高中巍科之意。
“鼎甲图”背面的鸟立枯枝图由一枯枝立孤鸟、稀疏两竿绿竹构图。横斜枯杆颇有几分梅枝意味。中国民间有梅、竹配双鹊的传统吉祥图案,俗称“梅鹊双喜”,象征夫妻爱情深厚、和满。而此图枯梅无花,孤鸟无精神,不知意蕴所在。题字为“笠道人拟口解馆笔”数字,所指也颇为费解。
’题记此瓶绘于“戊寅仲冬”(即光绪四年),为“溶之先生大人雅鉴”,不知其人为谁,已无从考证。
程楷的浅绛瓶没有时间署款,从其釉面的洁白度高于一般晚清浅绛瓷判断,制作时间应该较晚。瓶的一面画一老者仰望云天像,背景为两杆粗壮乔木,抵拊红岩而生,树木茁壮。图画构图疏旷,寓意深沉,老者高洁的品格、超凡脱俗的期待及整幅画面高远的意境表现得十分到位。岩石、树干的设色与老者衣服极其协和,地上草绿与树叶之色也渲染得恰到好处。此画表现了程楷对乃父的技艺方法及艺术思路的传承脉络。画面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