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大王”王步青花作品的用笔与分水
2011/1/27 21:58:42



       
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他的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他“出新意予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赞赏。 


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本文试就其青花作品的用笔与分水两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 笔 


    一件青花作品,相当重要的是依靠精妙的笔意来描写,才能表现生动的神情。王步有许多笔意精妙为人们高度赞赏的青花作品,这与他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过硬的青花基本功分不开的。以料水在坯上绘制青花,运笔时因坯体的吸水力强,线条不易流畅,尤其是画长线不易一气呵成。且青花料线在坯上不透明,它的深浅是以积料的厚薄来达到的,在坯上不易辨别,只有经过高温烧成后才能显现出来。为此,在坯上要绘制出理想的青花作品,不仅要有过硬的画技,还要有丰富的分水经验和驾驭原材料特性的技能,是从事青花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功。可以说,王步先生在这些方面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双钩法。青花艺术自元代以来,就以烛烂的光辉独出于陶瓷艺术之林。它的绘制技法吸取和运用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是以双钩线为主来塑造形象的。王步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早年的作品多以铁线双钩来描写。据说,他在坯上一笔能画出一尺多长的线条,功夫之深,可见一斑。因青花料是以钴为主,用多种矿物质组成的原料,用水调画没有粘性。虽在绘制时,可少许加进几滴甘油,以减少坯的吸水阻力和增强料水的粘度,致使运笔时滑润,笔线易流畅。即使这样,要画出厚薄一致的长线,仍是非常不易的。由于坯体的吸水性,不允许细画细描。稍一停顿,就会笔势滞凝。绘制时,如行笔太快,线条易失势而纤弱,以致淡料,若太慢,则笔意滞涩,还易犯料刺的毛病。所以,王步深知和避免这些局限,故他画线时“以扛鼎之力运寸管”,既不浮且用力均匀,快慢相宜,并做到“眼明、心细、手准”,运笔自如,线条刚劲挺拔。在他的青花作品里;水中的游虾,紫藤花下的八哥,小罐上的松针,菱形笔同上的弓箭等,线条极工整精细,,又刚健有力,有“剑拔弩张”之势,给人以力感。’其笔另精深。正如前人所说的“如折钗股”、“如锥划沙”,故他的料线涵而不露,柔中带刚,畅而不滑,浑园苍劲。 


    王步常采用分水划线法,他不局限先双钩纹样的轮廓,再在纹样内分水这一方法,而常用先分水的方法来塑造纹样的形象,再在纹样的必要部位用锋利的工具划出白线的表现手法。这种技法,在我国明末的民间青花上已经出现。当时仅是在小块分水面的白菜或萄葡叶上划出自筋,至清代以后几乎无人采用。王步先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大块面积的萄葡叶上划出粗细变化的自筋脉,避免了大块深水叶子形象的呆板,产生了青白对比、虚实相生、活泼多姿的艺术效果。 


王步将分水划线法发展成为分水勾线的了没骨法”,为他以后的“大写意法”打下了基础。他曾在《青花色料及其技艺》一文中精辟地总结说:“先勾线后分水等于填色一样,因有规定的范围,宜于绘整齐的花纹,画人容易掌握。……但分水时往往会将自己画的线条触动,使其模糊不清。有了固定的范围也受约束,绘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先分水后勾线,画者可以挥洒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画活泼生动,线条也保证清爽”。先分水后勾线,多以落笔粗、收笔细的钉头鼠尾线描勾绘各种花叶的筋脉,具有节奏和谐、灵动跳脱、典雅生动之致。但是,要在浓水花叶上勾绘筋纹,一要有艺术素养,理解画意,方能下笔传神;二要稳准无误,下笔便不可更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