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瓷器卖得不好是因为POSE摆得不对
2011/6/16 21:36:11
孙立新喜欢“金利来”,他也梦想着他能踏上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先生的“后尘”,将“孙公窑”打造成与其不相伯仲的品牌。
孙立新,何许人也?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还是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人。
这一年,对他而言,有两大利好消息传出,一是他本人在前段时间刚入选“中国十大民间艺人”;二是其作品《江南春晓》瓷灯喜摘“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在这个步入不惑之年的新派陶瓷艺术家眼里,“景德镇要复兴必须经过两场革命:一个是思想革命,提高工匠对世界、对市场、对生存方式的认识;另一个是工业革命,即原材料的改良和工业化生产。”
授于父命秉承家学
孙立新13岁时,其父孙同鑫将尚处懵懂时期的他领进了红旗瓷厂,他也成为厂子里年纪最小的工人。
父亲对他的管教方式很有点“棍棒教育”的影子,时至今日,孙立新还是能清晰地刻画出父亲怒目圆睁的形象。
印象最深的是,每逢他在练习的时候,父亲就会悄悄绕到他背后,偷偷地猛抽他的笔。
如果练得不认真、不使劲,笔会很容易被父亲抽走,几个“螺丝”便敲在头顶上。
倘若发现他在练习时,偷空与其他学徒聊天,父亲更是会火冒三丈,抄起凳子就砸过来。
父亲的指引使他走上了陶瓷的道路,然而严密的监督与苛刻的管教却让他们的关系日渐疏离。为了缓和父子关系,更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艺术熏陶,在孙立新17岁那年,他被辗转引荐给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傅周海。
在孙立新看来,傅周海如禅师一般的教诲“点醒”了他。傅周海教育他,要提高自己,必须要和“高手”过招,也许结局会有失败,但在这种过招较量当中,却能受益匪浅。
这种思想一直指引着孙立新,所以在1993年“瓷厂改制”,他和他的父亲双双下岗之后,他不满足于坐在家里依靠一点工资度日“那简直就是在扼杀生命力”的境遇,毅然果断地走到外地寻找新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他选择了深圳作为新的起点。经过4年 的磨砺,他也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孙立新感慨:在深圳的日子虽然很苦,但现在回望,却发现那是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他把在深圳打工时期的自己比喻成海绵,“不断偷学人家先进的管理、工艺和生产方式”。
4年中,他做过家装,搞过陶瓷设计,为酒店、高尔夫球场设计陶瓷摆件,还当过包工头,换过很多工作,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绘画。
深圳作为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里的瓷器市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日用瓷器不再垄断市场,那些拥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陶瓷正在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发现这种变化后,孙立新开始制作一些现代陶艺,每个月做四五件。
那时他的一般收入都有三四千元,这在当时可不算小数目。然而,在1998年,他还是带着从深圳打工赚来的第一桶金回景德镇创办了“孙公窑”陶瓷研究所。孙立新说:“这和内心深处的‘景德镇情结’有关。”
从“孙荣记”到“孙公窑”
“孙公窑”的前身是叫“孙荣记”,始于1884年,是由孙立新曾祖父孙洪元创立。
为了能将祖辈创造的这个“口碑”转换成“品牌”,孙立新便筹划着通过法律将“孙荣记”注册。
在这当中,孙立新的祖母给了他两点建议。一是,“孙荣记”在《周易》当中属“半凶半吉”的词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