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技艺大师朱文立
2011/6/18 22:28:30

    12月14日,4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名代表在郑州研讨传统知识文化的保护,在会场外最吸引嘉宾眼球的,无疑要数河南民间工艺精品展,瓷器、玉雕、剪纸等让外国嘉宾啧啧称赞,特别是朱文立“复活”的汝瓷,得以让世人重见800年前的精灵。这位头上顶着“中国民间工艺大师”、“汝瓷文化杰出传承人”等诸多光环的60岁老人,破解了困扰人们多年的汝瓷悬案,续写失传800年之久的汝瓷文明。 
    前世今生命若两重天 
    12月10日,一场盛大的现代陶瓷名家精品拍卖会在郑州举行,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组织的这场拍卖会上,汇集了几十件出自省内制瓷名家之手的作品。在拍卖会上,作为前世同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瓷、钧瓷遭遇冰火两重天,每一件名家钧瓷几乎都被频频举牌,而汝瓷却全部流拍。曾在北宋宫廷声名显赫的汝瓷,相比钧瓷这位同胞兄弟显然“郁闷”着,暂时被人们丢在遗忘的角落里。    中国以产瓷器著称于世,“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钧三大名窑均在河南,按照南宋《垣斋笔衡》的记载,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艺压群芳,在“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 
    朱文立告诉记者,与其他名窑瓷器相比,汝瓷当时仅限皇宫使用,即使贵为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也没有资格拥有。不过,后来也有破例的,权倾朝野的蔡京就曾私自藏有汝瓷,这也成为当时惟一的一次例外。由于汝瓷太过于珍贵,以至于历代帝王都不会将其作为冥器陪葬。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汝瓷烧制被宫廷垄断,其命运与皇朝密切相关,当战火纷乱,改朝换代,官窑被摧毁,汝瓷就如昙花般释放出惊人的美艳后,便一同随着赵家王朝的消逝而香销玉殒,变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留存在历史长河中。在经历几百年岁月冲洗之后,现世仅存的60余件汝官瓷绝世珍品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张公巷遗址破解名窑变迁 
    除了让汝瓷的天青色得以复活,朱文立还发现了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找到了破解五大名窑更替和变迁之谜的金钥匙。 
    当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官窑也随之被毁,作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窑仅存世18年。虽然学术界、考古界对北宋官窑一直争议不断,但朱文立确信官窑就在汝州城内,从1989年开始寻找汝官窑的蛛丝马迹。 
  “我当时觉得要找汝窑遗址,要从居民翻盖新房挖地基着手,这虽然是笨方法,却很有效,不论谁家盖房子挖地基,我都从早到晚守候,有时还自己翻找。”朱文立回忆说,“时间长了,别人感到奇怪,说人家盖房子,你在那儿搀乎啥,甚至有人骂我神经病,后来慢慢地许多人都知道了,还主动向我提供线索。”
    朱文立经过多年察访,终于在古城汝州找到了已失踪近千年的北宋汝官窑遗址。2004年5月,中外48位考古专家和学者在汝州张公巷,对发掘的古窑址进行认定,确认张公巷就是北宋官窑,使“千年之谜”的宋代汝官窑得以揭晓。 
    为使张公巷北宋官瓷重回人间,朱文立再次踏上寻找烧制北宋官瓷原料的征程,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他终于在2005年又把张公巷北宋官瓷研制成功。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复制成功几乎与原物逼真无二,朱文立的认真探索与坚忍不拔让人敬佩。”但朱文立的追求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的技术只是接近了古代的汝窑和北宋官窑,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越。”
    历经800年仿烧终现身 
    后来历代均仿制宋瓷,特别是清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的仿制使南宋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人间,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