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釉研究的扛鼎者——记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原总工程师刘凯民
2011/8/5 23:01:49

 
  刘凯民,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部建材工业学校,后又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细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1991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刘凯民先生在陶瓷科研领域涉猎面很广,从高级耐火材料、现代结构陶瓷,到传统陶瓷诸领域,均有重大研究成果。尤其对钧窑更是关怀备至,执著有加,而且成果斐然。
  揭示千年钧窑釉的科技奥秘
  禹州钧瓷业历史悠久,匠师技艺娴熟,经验丰富。但由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测试手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在钧瓷恢复的过程中,全凭已有的经验去试验和摸索,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因而走了不少弯路,耽误了很多时间,使钧釉恢复工作进展缓慢,长期在“大窑蓝”、“豆绿”等单色范围内徘徊不前。过去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多从钧窑的历史和艺术风格方向进行研究,对钧瓷胎、釉的本质和内涵却研究甚少。上世纪60年代初期,周仁、李家治等学者对全国包括钧瓷在内主要瓷区古瓷品种的胎、釉进行了化学分析,但是由于他们研究面广又种类繁多,他们只是根据一件宋官钧和一个元钧标本得出钧瓷的分析结果,因此,很难对钧窑釉的化学组成特点进行概况。20世纪70年代,刘凯民先生有志于此,曾于1974年、1975年和1976年连续三次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河南禹州、郏县、临汝、新安、鹤壁及河北磁县等7个县(市)的30多处重要钧窑系和汝窑系遗址进行考察和采集钧瓷标本,并在随后的两年中对所收集到的北宋早期至元末明初不同产地的100多种有代表性的钧瓷残片(其中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拨赠的钧台窑出土的13片官钧窑和一片早期宋钧标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拨赠的几百片元大都居民遗址中出土的元钧瓷片)的化学组成、光学性质、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同其乳光蓝色和窑变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用复型电子显微术首次发现钧瓷釉的液——液分相现象及其同钧瓷釉的乳光蓝色和窑变现象的联系。
这一发现在1978年6月中国硅酸盐学会举行的全国古陶瓷和窑炉学术会议上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李家治等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支持和赞扬。这一研究成果见《山东陶瓷》1981年第一期《钧窑釉的研究》一文。1978年以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显求等又用直接透射电子显微术证实了刘凯民的结论。1978年以后,刘凯民又对钧釉的窑变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在1982年11月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宣读的《钧窑釉的进一步研究》一文中的研究成果又得到与会人员的称赞和认可,并获得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的历史验证,上述两篇论文的学术观点,已成为钧窑釉研究的经典之作,被多种陶瓷专刊所引用。
  对编写《钧瓷志》热情关注
  过去我对刘凯民先生只是久闻其名未曾与其交往,在编写《钧瓷志》时,为了求得他的支持,曾冒昧致函请他修订“钧瓷志纲目”,不久就接到他的回信,他不但对“钧瓷志纲目”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而且对编写工作给予了热情关注。他在信中说:“钧瓷在世界技术史和艺术史上均占有特殊的地位,编写《钧瓷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本人愿为此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又说:“志书是一种客观的,以事实为基础的科学著作,我衷心祝愿本书能写成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并能面向全国和世界读者的好书。我相信你们肯定会做到这一点。我盼望本书能早日脱稿出版,并希望在出版前读到初稿。如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