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大师徐朝兴:“这辈子我再也离不开青瓷了”
2011/8/13 21:34:45
徐朝兴是青瓷界的第一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而去年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瓷传承人。从一位青瓷学徒,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一位普通工人到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朝兴所走过的都是不寻常之路。
徐朝兴在艺术道路上走过的第五十个春秋。这位青瓷界泰斗人物在杭州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既是对其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是宣告从此离开青瓷界。而今年,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却又经常满手泥巴,依旧在这些美丽的瓶瓶罐罐之间游走。用他的话来说,“这辈子,我再也离不开青瓷了!”
为生计所逼入道
1956年,徐朝兴13岁。本是上学念书的大好时光,然而却因为那个年代的成分问题,不得不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外一个小山村里的瓷厂学做瓷碗。
初来瓷厂,就因年龄太小而被拒之门外。按常理,小小年纪的徐朝兴要重新回到田间。但在无意之下,徐朝兴在厂里玩起了拉胚,虽然从没接触过,第一次做起来倒也像模像样,还得到了几位老师傅的赞赏。这几句赞赏,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破例被留在厂里做学徒后,徐朝兴开始做的是蓝边瓷碗,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也为后来学青瓷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57年,周总理批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的生产,特别指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由此,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徐朝兴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大机遇。
由于在当学徒期间,悟性好,又非常勤恳好学,当时厂里成立青瓷仿古小组时,徐朝兴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那一年,他才15岁,是仿古小组8人里年龄最小的。
在仿古小组,他拜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艺。在5年学徒时间里,徐朝兴从师傅处学到了许多青瓷手工工艺绝招。时至今日,他还念念不忘这位将其领进艺术殿堂的恩师。
37岁步入黄金时代
徐朝兴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对待工作更是勤勉有余。由于家庭成份问题,徐朝兴在厂里一直是默默无闻,并且从拉胚、修胚、雕刻、上釉……等一系列基础工作都做过。“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段时间的磨砺为我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应该感谢那段岁月”。由于醉心于钻研技术,因此徐朝兴二十多岁后就一直是厂里的业务骨干。
1980年的一天,一直在龙泉青瓷研究所里做工人的徐朝兴被领导请上了车,说是要去龙泉开个会。一路忐忑不安到了会场,领导微笑着宣布,请他出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徐朝兴一听差点懵了,从工人到所长,整整升了六级,而且他只有小学毕业的学历,而当时青研所里大学生、高中生大有人在,让一个小学生去领导大学生,能服众吗?领导们就是担心事先跟他商量,他会拒绝,所以来了个“先斩后奏”。像赶鸭子上架一般徐朝兴从此走上了领导的岗位,也从那以后,徐朝兴真正步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有一次,他在北京故宫里看到一只青瓷大盆,直径约40厘米左右。他突发奇想,如能把盘径再扩大一点,制成哥窑挂盘,必获佳效。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当时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夜以继日研究试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和一米三迎春大花瓶。厂里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以他为主,攻关技术难题。
于是他与攻关小组人员一起制定了设计方案,调整配方、刀形、上釉、烧成工艺等制作方法。有时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连续几个晚上都在试验工场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30余次反复试制,这两件哥窑产品终于试制成功了。随后,他创作的这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上,荣获一等奖,获得艺术瓷总分第一名。有关专家认为,这件作品的制作工艺和技术难度已超历史水平,被誉为当代哥窑瓷器“国宝”。这件作品曾送亚太博览会展出,现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rdq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