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是怎样“裂”出的——记陶瓷艺人叶小春
2011/8/14 12:44:27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叶小春,龙泉上垟人,出生于青瓷世家。其父叶时金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直跟随祖辈,以制作青瓷为生,从事青瓷技艺已达50多年,配制胎釉是他的特长。龙泉青瓷许多获奖作品都离不开叶时金所配制的胎釉,曾被中南海紫光阁陈设的国宝“迎宾大挂盘”的胎和釉均出自叶时金之手。在长期的家庭熏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叶小春从小学会了挖矿土、拉坯成型、配制胎釉和烧制工艺。叶小春侧重配釉,其弟叶小军、叶伟侧重坯胎制作,三弟叶小伟侧重设计,4兄弟各握一技,互相配合,共同支撑叶氏哥窑精品瓷坊的发展。叶小春原在龙泉青瓷研究所搞技术工作,其弟也在瓷厂工作。20世纪90年代,因种种原因,龙泉青瓷业曾一度出现了衰退,国有青瓷企业纷纷倒闭。在个体、私营青瓷企业迅速崛起的氛围里,叶小春想:兄弟4人各有一技之长,父亲是青瓷配釉专家,又退休在家,为何不自办一个青瓷企业,重振龙泉青瓷的雄风呢?说干就干,在老大叶小春的带领下,兄弟们于1992年6月份租下了民房和空地,自己动手搭建简易厂房,建起一个面包型柴窑(当时还无煤气窑),一个民营企业——叶氏哥弟窑精品瓷作坊就这样诞生了。
厂是办起来了,但碰到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当时兴起一股仿古瓷热,叶小春也以制作仿古瓷为主,由于窑炉设计不合理、保温性能差,烧制的产品存在烟黄、起泡、欠火等问题,一年产品订单30万元,结果只完成2万元产值,原有的客商也跑走了,钱未赚来却负债1万多元,企业被迫停产。后来,他打听到外地有一种煤气窑烧成质量很稳定,是目前最先进的窑炉,就是价格比较高。叶小春同老二商量,按照煤气窑的烧成原理,自己动手做,如果成功了,可以省一大笔钱,如果不成功,所有损失两人分摊。兄弟俩东借西凑了6千元钱,向朋友借用了一块自留地,买来了耐火材料,准备大干一常没想到,屋漏偏遭连夜雨,刚做好的窑还没来得及烧,就被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冲得一干二净,兄弟俩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1994年,4兄弟调整心态后,重新办厂,决心贷款购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制造的煤气窑,以彻底解决窑炉问题。他们定制了一座0.35立方的窑炉,在龙泉城内租了几间房子,共投资5万多元。厂建成后不久,就接了一个订单,由于质量过关,当年收益可观,并将投资款全部还上了。全家人积累资金,除了继续扩大生产系列仿古瓷外,还从配釉上下功夫,创新开发了点彩流动釉和天目全滴釉,其装饰效果类似欧美的现代陶艺作品,又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必须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把企业做大,档次提高,找到新的突破口。为此,叶小春苦苦思索,到处捕捉市场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一位日本客商给深谙青瓷胎釉配方的叶小春发来了一份古代冰裂纹的传真照片,并希望他能恢复古代哥窑极品冰裂纹。他深深为照片上从未见到的独特裂纹所吸引,并马上意识到恢复冰裂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但他面对冰裂纹,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据史料记载,龙泉哥窑,紫口铁足,釉裂成纹,纹片呈千姿百态,有冰裂纹、蟹爪纹、百圾碎、鱼子纹、流水纹等。冰裂纹在哥窑各纹片中排名首位,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其纹片如冰碰裂,裂缝深粗,有的裂片如鱼鳞,层层叠叠,又称之为“鱼鳞片”。可惜冰裂纹的制作工艺自南宋之后就已失传,至今传世作品罕见。只凭一张模糊不清的传真照片,行吗?叶小春想,世上无难事,苦战能过关,自己搞了那么多年的胎釉,先后试制成功了传统的梅子青、粉青和现代装饰流动釉等,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多搞几次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