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躬身瓷苑——夏侯文
2011/8/14 12:45:30
夏侯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
郑板桥之竹、齐白石之虾、徐悲鸿之马、潘天寿之鹰、黄胄之毛驴、韩美林之猴,炉火纯青,各臻其妙,大凡古今艺术家都有一绝,使夏侯文饮誉国内青瓷界的,是他那哥窑与弟窑两相结合的新瓷种。他运用哥弟混合,素胎绘画及堆雕等手法,使龙泉青瓷产生了新颖而现代的艺术美感,是哥窑史上的一大创举,得到了陶瓷专家的认可与赞赏,多件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以“世纪经典”重点收藏。
夏侯文虽然名声在外,但他仍旧默默无闻,躬身瓷苑。他总是憨厚地笑笑说:“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事业和爱人的选择
1963年,夏侯文毕业于江西陶瓷学院。当他刚来到龙泉瓷厂时,心都凉了半截———他怎么也没想到,青瓷“明珠”的诞生地,竟是坐落在离县城三十六公里的山坳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坡,艰苦的程度超出自己的想象。第二年,夏侯文回家探亲时,姐姐托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女朋友,两人初次见面印象不错。可当他假满临别时,姑娘向他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调离龙泉瓷厂回江西,否则便各奔东西。
这事,给他带来了不少苦恼。一天,省有关部门通知龙泉瓷厂,选派一批技术人员赴杭接待日本青瓷考察团,厂里派他去了。日本朋友参观考察结束时,赠给他一本精致的龙泉青瓷资料。他翻开一看:上面详细地记载着龙泉青瓷的发展史、古窑址的分布情况,还附有大量精美的龙泉哥窑、弟窑的彩色照片。惊诧之际,他陷入沉思:外国人对龙泉青瓷尚且如此重视,作为一个党和人民培养的新中国陶瓷技术人员,更应为发展龙泉青瓷贡献智慧和力量!龙泉生活虽然艰苦,可是这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发展青瓷工业前景广阔。于是,他郑重地给江西姑娘回信,拒绝接受她的条件,并表示了自己立志扎根山区,献身青瓷事业的决心。从此,他把全部身心投入青瓷研究、设计工作中去。28岁那年,他与当地一位志同道合的姑娘结了婚。她还成了他事业的积极支持者。
躬身瓷苑勤耕耘。
到目前为止,夏侯文从事青瓷产品设计及工艺研究已40多年,肩负着原龙泉瓷厂新产品开发总设计师的重担。40年来,他创作作品5000余件(套),有3000多件(套)作品投入了批量生产。其中一部分产品还成了拳头产品。如竹节杯,生产了30多年仍久盛不衰。竹节杯以竹子为题材而设计,其秀丽端庄的造型,明澈温润、苍翠如玉的釉色蕴含着翠竹虚心、节节向上的意趣,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风格,而且其工艺制作简便,从1968年设计并投入生产以来,一直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在《瓷国游历记》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有两件最喜爱的青瓷,一件是竹节笔筒,另一件就是气魄刚健、带盖的竹节杯。每当我看到这个笔筒和用上这个茶杯喝茶时,就感到赏心悦目、十分可爱。”据不完全统计,竹节杯的产量当时达5000余万件,为企业创造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肩负全厂新产品开发的总设计师。作为一名肩负新产品开发的总设计师,夏侯文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1967年,夏侯文承担了中国与挪威举办的“中国现代陶瓷展览”展品的创作设计。其中的作品《大众瓶》不但为挪威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成了龙泉青瓷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了厂里年年出口订货的产品。此外,夏侯文还成功设计制作出用于招待原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使用的大型成套青瓷高档餐具,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图案精美、器型考究的“97头影青菊花餐具”。这件餐具一问世,就受到多方好评,并一直成为广交会上的畅销品,夏侯文也因此而荣获省外贸部门特地颁发的奖金。
穷毕生心血研究龙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