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瓷人夏侯文的青瓷世界
2011/8/14 12:47:08

    第二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杭落幕,夏侯文与儿子夏侯辉一起,手捧沉甸甸的金银奖杯,又回到了熟悉的窑炉前。
    初夏之夜,千年不息的窑火,映照着父子两代人古铜色的躯体,也映照着龙泉青瓷走向世界“非遗”之路的绚烂——风雨泥泞中,伴着芳香甘露……
 
结缘,开启全新的青瓷世界
    其实,烧了一辈子龙泉青瓷的夏侯文,并非土生土长的龙泉人,而是1935年出生于盛产瓷器的江西。从小受陶瓷艺术熏陶的他,选读了江西陶瓷学院,1963年毕业之后分配到龙泉瓷厂,从事青瓷产品开发的设计和工艺研究,从此与龙泉青瓷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学院派瓷人,夏侯文决不把自己只定位于一个手艺人。他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龙泉青瓷则恰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要。”一个静穆精美的龙泉青瓷,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更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即使是一片青瓷碎片,也在阳光下述说着中国多难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聊起心爱的龙泉青瓷,夏侯文满腹经纶: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决定,制成的青瓷,其价值与黄金等值。“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夏侯文感叹,古人坚守这5大元素,让龙泉窑在南宋时就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令人遗憾的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配釉技术失传已久,此类产品也已停产300多年。”站在大窑庄前,夏侯文终于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在长达数年的摸索中,夏侯文不仅让当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在他的手中复活,并苦心思虑着怎样让“雍容之量”的龙泉青瓷重新拥有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宋词之意。
    一直以来,龙泉青瓷的风格以造型见长,以釉取胜,靠浅浮雕饰为优势。“景德镇白瓷釉下彩享誉国内外,青瓷能否研制出釉下彩,从而与白瓷争奇斗艳呢?
    好在依山傍水的龙泉,有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夏侯文用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对青瓷釉下彩进行装饰,尝试着用手工彩绘、喷刷、各色贴花纸及浮雕与釉下彩结合,经过千余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绚丽多彩、品种琳琅满目的“青瓷釉下彩”。“青瓷釉下彩”的问世,填补了青瓷史上的空白,在广交会上一露面,蜂拥而至的客户竞相订货,首批货单就达30多万件。
    在龙泉瓷厂起起落落的几十年间,夏侯文始终没有离开过心爱的窑炉。他创作的5000余件(套)作品,就有3000多件(套)投入了大批量生产。其中一部分还成了拳头产品,如那只誉满全球的“竹节杯”,40多年仍久盛不衰。此外,夏侯文还成功设计制作出用于招待原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使用的大型成套青瓷高档餐具,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九七头影青菊花餐具”。早在1967年,夏侯文就承担了中国与挪威举办的“中国现代陶瓷展览”展品的创作设计,他的《大众瓶》不但为挪威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成了龙泉青瓷的代表作之一。
 
 

发现,哥窑弟窑结合的新瓷种
    让夏侯文饮誉国内青瓷界的,是他首创哥窑与弟窑两相结合的新瓷种。中国古陶瓷专家们首肯:“夏侯文运用哥弟混合,素胎绘画堆雕等手法,使龙泉青瓷产生了新颖而现代的艺术美感,是哥窑史上的一大创举。”
    一个大雾天,夏侯文来到琉华山麓的大窑古窑址前,好像踏进了一座古老的迷宫——他俯身捡起一块块残瓷碎片,用历史的线条、传奇的色彩,神想着那哥窑、弟窑原来的模样:是伏虎,是舞龙,是远眺的凤凰,是跳在荷叶上的青蛙……对瓷片自然裂纹更感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