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承古意 文传今情——记紫砂陶艺家张顺法
2011/10/9 22:17:19

 
    个人简介: 
    张顺法,1957年生,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76年进厂,随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学艺。8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及专业造型设计班学习,造型以方货筋纹为主题,技术全面,制作精良,设计风格既不失传统,又有较高的现代艺术特色。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得到收藏家的青睐和壶友的喜爱。 
    一、 三十载壶艺春秋学而优则仕 
    张顺法今年已过五十岁,自1976年从业以来,也有三十来年的紫砂生涯了。三十载紫砂历程,自强不息;三十载壶艺春秋,厚德载物。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岁月沧桑。三十来年,从怕做紫砂到喜欢紫砂,对于一个人的从业经历,他的人生画卷书写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1957年,张顺法出生在宜兴丁蜀,父辈都以紫砂为业。1976年,他从学校毕业,那时做紫砂并非他的愿望。可以说是很不情愿地进入紫砂工艺厂学徒,然而,在随后的学徒过程中,张顺法发现了紫砂的乐趣,开始一步步走进紫砂的一片天地。随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学习成型制壶,李碧芳对待徒弟们的制壶,严谨认真,其为人比较实在。闲暇之余,便和徒弟们聊天谈壶,甚是可亲。在师从李碧芳的几年里,张顺法打下了坚实的全手工制壶基础,对于紫砂也开始越发喜欢起来。 
    期间,张顺法参加紫砂工艺厂组织的培训班,由朱可心、何道洪等授课。学习陶瓷制图和设计,对传统壶艺的把握逐渐成熟。传统的经典壶型能够保持到现今,自有其魅力,嘴巴的上下等都有讲究。继承传统,在传统上求点发展。把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关于传统壶艺,张顺法自有其想法。 
    1979年,张顺法被紫砂工艺厂任为辅导员,选派农村辅导紫砂壶艺制作,三年多的时间里,为大浦、张泽、徐舍等乡镇培养艺徒近200多人。在后来的十年里,张顺法先后担任车间学生工班带班老师、成型车间技术员、紫砂生产技术科科长。 
    1992年,张顺法受宜兴市委托到老区延安扶贫创办延安紫砂厂,组建延安紫砂之星艺术展,受聘为技术顾问,获得延安“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张顺法设计并创作的六方牛盖壶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精品展金奖。十年磨一剑,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十来年仕途紫艺路,造就了张顺法的品质。他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用全手工诠释着紫砂的魅力。 
    到如今,张顺法没有停止过对紫砂的探索之路。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壶艺人生还在路上,他要用一把泥土,一双手来成就更辉煌的人生。 
  二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紫砂壶的造型多姿多彩,千变万化。通常采用紫砂泥片相接成型,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今观张顺法所做之壶,多以古法为源,造化为师。骨肉亭匀,结构严谨。韵致怡人,富有趣味,又不失创意。 
《二泉》壶是由张顺法自己设计制作的一把全手工茶壶,整把茶壶造型新颖别致,气韵古朴典雅,构思巧妙,制作精良。此壶在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工艺精品金奖。茶壶壶嘴产用双嘴空,以点“二泉”之意。两个嘴孔同时出水,且冲到一条直线上,毫无偏差。其中奥妙,让人回味。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顺法作品《二泉》壶 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浪击三千,清泉无数。沽取一瓢,与君品茗。这是张顺法浪击壶的一个写照。浪击壶以一滴水珠的滴落为灵感,壶身圆融,恰似一颗水珠,壶无底,以三足撑起壶身,三足取水珠滴落溅起的浪花状,颇具匠心。壶体设计通过水珠表达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主题思想。同时又传达出不择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滴水可成河,积少必成多。 
    茗香壶也是张顺法的全手工代表作品之一,茶壶设计制作前共经过了六次。茶壶造型以传统壶型为主,看上去比较简练,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