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淬炼,用激情燃烧出钧瓷新生命
2011/11/20 21:34:55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正在制作陶泥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雕塑作品《达摩》
 
  双眼微眯,默然而立。
    皓月当空,沐浴袈裟,奇在,观月不是月,那是禅的空灵;
    神在,既像沉静凝思的一个博大的世界,又像是被超然的力量所召唤;妙在,双手微拢似揽月于手,又似了然于心;绝在,默然而立,周身内外却流露出无穷的张力。
    宁静、淡然,佛在心中。
    达摩观月尊——钧釉,月白。举首望月,闭目凝思,项挂佛珠,双手微拢,静心修炼,悟道参禅。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在纷繁喧闹、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中,有这样一个净室,在净室中有一方净土,经过千百次的锤炼,反复的揉捏,历经泥与火的淬炼,一座座罗汉,一尊尊达摩,一个个钟馗,经过一双妙手被注入了生命,赋予了灵魂,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河南省陶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明。创作的过程既是艺术想象的过程,在想象中,李明把他的感受、情思、意境灌注在这些艺术形象之中,并给了它们生命。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既有千年的窑火凝珍,北宋皇家血统,又深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但钧瓷产品的造型一般都比较简洁、凝练,器皿类造型多为平滑流畅的曲线、直线形体,稍复杂的造型局部仅点缀有耳饰、堆塑或雕刻等,少有创新,至于人物更是无人问津。宋代钧瓷的辉煌早已逝去,如今的钧瓷更多的是因固守传统而流于形式,因利益的驱使而多了些浮燥,也因墨守成规少了创新。对这种现象,李明深感痛心。他决定沉下心来,用禅心探索、创造一种真正的陶瓷艺术,一种能够体现社会价值、前人所无,体现深厚中原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应该是有鲜活生命的。
    沉下去,静下来,洗去浮燥,褪去铅华,李明创作的罗汉系列、达摩系列及钟馗系列,其造型古朴率真,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胡貌梵像,曲尽其态。并从各种姿态中显示出些许收敛,收敛中又蕴藏着几许张扬,几分从容,几分淡定。更从形容仪范中体现出佛、菩萨,清静、端庄、肃穆、慈悲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带有一种君子坦荡荡的浩然正气,豪气干云。
    见无数妙相庄严,若有深悟。欣赏李明的创作是一种享受,禅僧们那种闲云野鹤般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坚毅弘忍、峭拔卓尔的布道精神,除了坐立之姿外也有斜躺或俯瞰者,将罗汉的那种“神通自在”表露无遗。李明意在通过某种意境的创造来内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禅宗所主张的“顿悟”精神。他的陶瓷艺术中,佛像安祥、庄严而生拙,人物瞬间的神态、特征捕捉的准确生动,张口者若对语,闭目者若入梦,将人引入一种禅机悟境的蕴藉,从形象、技法、格调上体现出一种静穆、神秘而又高雅的古风。
    师造化与师古人均在师心不师迹,只有静中观之,方能神与物游。这段话用在李明身上再贴切不过。李明的恩师中国陶瓷教育家、现代陶艺泰斗、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这样评价他:“他开拓地闯出一条当下河南陶瓷艺术必须踏上艺术再造的必由之路,破除了钧、汝、‘官家陶瓷’游走在瓶、罐、碗等之上的千年崇拜,从而创作一批又深契河南厚重传统内涵的陶艺作品。他的作品,以当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根植河南钧、汝、官的官瓷,名瓷的泥、釉、火的传统,质朴而精彩连绵,非常得体地让三大官窑釉色变幻在他的达摩、钟馗、罗汉的作品上。”
    河南省文联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马国强也对李明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李明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大概源于他巧妙地将几种对比手法融汇于其中;面部手部的写实与形体的团块夸张写意的对比;胡须的枯涩与服饰的光润的对比;窑变的华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