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兴:如果超越不了历史水平就是给祖宗丢脸
2011/12/27 22:50:13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作品《哥弟混合三环瓶》此作品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作品《青釉跳刀水波碗》此作品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作品《灰釉跳刀水波碗》此作品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徐朝兴,1943年生,1956年进入龙泉瓷厂工作,先后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中国南方青瓷艺术的典范,龙泉青瓷传承千年,其清新澄净、晶莹蕴藉的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类玉品格,在中国瓷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近代以降,龙泉青瓷几经沉浮,先由周恩来总理对恢复青瓷艺术的指示而重现生机,后有“文革”中对青瓷打入“封资修”的行列,继有市场化浪潮中,国营瓷厂危机重重,手艺人们纷纷另求发展,再而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龙泉青瓷的发展历程,亦可以一窥大时代的波澜进程。
本期非遗传人,龙泉青瓷的国家级传承人徐朝兴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人生。他的人生,与龙泉青瓷近60年来的曲折历程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他的故事,也许,正可以成为龙泉青瓷从业者们与时代同沉浮的一个生动注脚。
木岱村瓷厂:与瓷器结缘
当时学瓷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了混口饭吃。
我从事龙泉青瓷这一行,跟我的家庭环境有关。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我家庭出身不好,爷爷是龙泉大财主,是“土改”时候打土豪、分田地的对象。“土改”以后家里揭不开锅,早饭吃了,中午米在哪里还不知道。我们家有三个兄弟,有一个1955年被人抱养了。1956年,我才13岁———13岁的年龄应该是上学的年龄,但我过早地离开父母亲,离开自己的家人,走了八十多里路,去(龙泉县)上垟镇木岱村瓷厂当了学徒。我记得当时我父亲带着我,从早晨六点走到下午四五点才到。
我哥哥比我早一年进厂。当时学瓷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了混口饭吃。那时候我这么小,个子很矮,工会主席说,你这么小的当学徒,还是回去念书吧。但我父亲很老实,他第二天就回龙泉了,我就留在我哥哥身边玩。当时瓷厂厂房上面盖的是土泥坯,有些工人没有来上班,我就跑到那个车上去玩泥巴,就是最初的拉坯。边上的老工人看到这个小鬼蛮机灵的。人家学基本功可能要五到七天,我一两天就掌握了。他就跟我们工会主席反映说,这个小鬼蛮灵气的,于是破例把我留下来了。也可能是我命中要吃青瓷这碗饭吧。
1957年,周恩来总理有指示,要恢复中国五大民窑,包括龙泉青瓷。从那个时候起,我才开始真正地做青瓷。我们从三分厂到总厂仿古小组有十里路,走路要走一个多小时。之前在厂子里做的都是日用瓷器,主要就是吃饭用的蓝白边瓷碗。我们当时还没有做过青瓷。我从几十个学徒当中被挑选进入仿古小组,五位师傅,三位学徒,一共就八个人。当时什么叫仿古青瓷,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一点概念都没有。后来到了仿古小组,就分配我跟李怀德师傅学。
在仿古小组开始青瓷生涯
像我们做这行的人,可能是要有一种天赋的,没有悟性吃不了这碗饭。
我们龙泉青瓷,书本上记载说,明末之后,景德镇兴起,龙泉青瓷衰败,但是这个历史脉络是一直没有断的。比我早的那一代,还有张家、李家、龚家,他们都是做青瓷做得比较好的。像我师傅家里,解放前也在做的。不过他们做的时候,技术上很封闭,我张家做什么东西李家不知道,李家做什么东西我张家不知道。据我们师傅讲,他们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