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一石 万流一泉——记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秦晓明
2012/3/17 19:37:07
秦晓明陶瓷艺术评论
文:刘远长
青花,粉彩,新彩山水是景德镇的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上已经被赋予了太过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已经有太多名家在这个符号上标注了自已的印记。因此想要在青花,粉彩,新彩山水上独树一帜,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耐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才能够在这个符号上有个自已的印记。秦晓明就试图这样走一条自已的路。这位不善言词,忠厚老实之人甘心寂寞在陶瓷的艺术海洋里黙默游向自已所要达到目标。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凭借自已深厚的艺术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全心忘我的投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之中。秦晓明的青花,粉彩,新彩山水无疑也在景德镇一个符号中标注着自已的印记。
清翠而苍茫的山野里,洁白而漂浮的烟云下,那数不清的丝丝缕缕涌出石岩间的清泉,不舍昼夜,涓涓细流,千回百折,汇成清溪小河,聚成高峡平湖。灵山秀水,可游可居,诗情画意,可咏可绘。山水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文人色彩的华章,以其高华超拔的人生感悟,绘写人情世情于高山流水,以至诚求至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归,归于心灵中那片净土,归于洪荒开辟、生命诞生便于天地同存的那股灵气。
追梦艺术,秦晓明52岁年龄,即有三十九年画龄。他酷爱画山画水,自号“石泉”,许是取意于南画之袓王维吟咏山水的千古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示对这位水墨山水宗师的敬仰之情。他出身于陶瓷家庭。父亲秦宪波是土改干部,从南昌调任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的艺术瓷厂、历任厂长,党委书记。曾多次受到邓小平伟人及中央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父亲不但有着很强的领导管理才能,而且对陶瓷成型彩绘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老厂长平日与画家、大师、艺人相处很好。家中时常高朋满坐,研讨作品,切磋画艺,秦晓明呆在一旁听大人们的话语、听得高兴起来不觉手之舞之,小小年纪便对艺术产生了浓烈兴趣,毋亲余正兰在东风瓷厂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外公余朝汉在解放初期就是一个专门从事陶瓷釉料的专家。他从小就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耳濡目染,立志做一个陶瓷艺术家。当时家中老小十一人仅靠父母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十分困难。机缘一现,当时组织考虑让他先休学传艺进厂,十三岁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为师从事山水画的学习,拜魏晓阳,康志成学习人物画。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五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十八岁就有作品入选赴京展瓷并获三等奖,并受到大师们的好评。
从夹缝中走出来,艺术必须要有自已的思想和情感,要有实干精神与悟性感觉。秦晓明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利所动,日以继夜的学习绘画技艺与文化。他深知做一个优秀的陶艺家沒有文化做基础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他付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一切。终于在1981年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1984以优以成绩通过省联考顺利毕业。通过大学文化及工艺技术的系统学习,他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开阔了眼界,作画水平得到了一个新的飞跃,他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才具生命力,才能打动观众,影响观众的情绪。所以他从小就随王锡良,徐庆庚,程曲流,白海等老师深入生活,经常外出写生。不管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每天看过夜间新闻联播,他就一头栽进自己的画室,每天一画就是十几小时,有时要到笫二天早晨才出来。面容自有一种特异的苍白,然而,当他看着白瓷上耸立的群山,清澈的溪流 ...... 内心又有一番满足和激动,疲劳也就消失了。他说;“只要溪水不断地地流,总会汇入江河湖海”。他的确像一条溪流,在山崖的抚护下涓涓流出山崖的夹缝。他不断探索,潜心研究,使传統的粉彩山水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突破和发展。他创作的粉彩瓷板画《千里共婵娟》,把粉彩粉润柔和的特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自然景物的优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