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星航:参悟宋代钧瓷柴烧的千年密码
2012/5/29 21:14:24


 

任星航钧瓷艺术中心展厅。

 

任星航作品天蓝丁香紫鼓钉洗。
  3月底,任星航钧瓷艺术中心在北京开放,这是北京艺术市场中第一个专注于钧瓷艺术的文化场馆。钧瓷作为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再次进入收藏界的视野。钧瓷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美丽颜色。造烧于唐朝的钧瓷,到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艺术高峰。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也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但是,由于战乱频仍,朝代更替,宋代钧瓷烧造技艺一度失传,宋钧的神韵成为湮没于典籍与泥沙下的历史密码,直到宋代窑炉残骸的出土和复原,才让人参悟到了宋钧神韵的千年密码——柴烧。而破解这个密码的人,正是钧师艺术大师任星航。
  父亲遗愿:干好钧瓷!
  神垕古镇,自唐代钧瓷自此造烧以来,窑火鼎盛,渐次发展成了中原地区的一大瓷都。现在走在神垕的大街上,除了静默千年的古镇建筑,还有到满街的钧瓷店铺和琳琅满目的各种钧瓷瓶罐钵盂。你也许想不到,这样绚彩夺目的瓷种,历经几次断烧,清朝中期及建国前,钧瓷烧制已经成迷。钧瓷得以重现人间,任氏家族功不可没。
  任星航的父亲任坚(1921年——1990年)是新中国钧瓷复烧的奠基人,任家钧瓷烧造技艺到任坚这第六代传人上,已经在禹州神垕这块钧瓷故土上传承了百十年,其高祖任志修(1811年——1870年)生于嘉庆十六年,监生出身但却无意于功名。痴迷于钧瓷艺术的任志修与同时期的卢振太,共同成为清末恢复钧瓷烧造的的奠基人。任志修晚年总结自己的钧瓷烧造经验,于同治六年编著了《瓷器构造备要》一书,全面详尽地记述了钧瓷制作技术,是钧瓷历史上第一部技术专业书籍,为钧瓷的传承接续了文脉。任志修不会想到,任坚、任星航作为他的子孙在一百年后,同样会矢志于那一把火与泥的历史纠结之中。
  任坚16岁起师从李志伊、卢广华等钧瓷名师,在四十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志伊心怀产业救国的理想,担任禹县陶瓷职业学校校长,下车伊始便礼聘钧瓷名匠卢广华出山任教,而此前,就职于禹州职业中学的卢广华因文化水平低,言语表达能力差,竟被当局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任坚有幸得遇两位名师,使自己对家传的制瓷技艺开始了科学上的理论研究,开始了半个世纪的艺术苦旅。
  建国后,任坚创办了河南省最早的国营陶瓷厂并担任经理,并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任坚发明了方解石釉料,替代高腐蚀的柴灰釉,让制瓷匠人的双手不再因为施釉而遭受腐蚀。改良釉料配方,烧制出钧红、天青、鸡血红、茄皮紫等名贵釉色。同时,任坚还改革发明了多种钧瓷窑炉,这方面对任星航以后的艺术道路更是影响颇深。
  任星航回忆起父亲时说:“在我的意识里,父亲永远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不管是他的道德人品,还是他的成就业绩,他所达到的高度,恐怕尽我一生的努力追求也根本无法企及。”《钧瓷志》(苗锡锦著)中如此评价任坚:“他的命运与钧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名望、有造诣、有发现、有创造的杰出人物。”
  正是对于父亲的景仰与热爱,任星航日后的钧瓷道路上,背负了更多的责任。
  复原窑炉和柴烧  宋钧的雅韵之道
  宋代柴烧钧瓷技术失传近千年,在极度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不少专家级人物都认为对柴窑的复烧几乎是一种神话,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铭记父亲“干好钧瓷”的任星航开始了艰辛的艺术苦旅。
  1974年,在北京大学和河南省考古队对宋代钧官窑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在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