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乍寒 水碧清芬——记“青瓷传人”叶小春、潘建芬夫妇
2012/10/12 22:52:36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叶小春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叶小春,1964年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解放前,叶小春的曾祖父在龙泉县岱洋公社下剧坑村办窑厂烧制瓷器。祖父叶宗元在瓷厂做工,解放后,进入龙泉国营青瓷二厂。50年代初,父亲叶时金就在私人开的青瓷企业做技术工人了,后成为龙泉青瓷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配制胎釉是叶时金的专长。当时,龙泉许多获奖青瓷的胎釉都是叶时金配制的,曾被中南海紫光阁陈设的国宝“迎宾大挂盘”的胎和釉就出自叶时金之手。
1980年,叶小春进入龙泉国营青瓷一厂,后调入龙泉青瓷研究所。在长期的家庭熏陶和父亲叶时金的悉心指导下,叶小春从拉坯成型、配釉装饰到烧制成型样样精通,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同样出生于“青瓷世家”的潘建芬进入龙泉青瓷研究所,从事成型和成品检验工作。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朱东明与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夫妇愉快交谈
1992年6月,总想干一番事业的叶小春和三个弟弟在兰巨乡蜜蜂岭村建起了一个馒头窑。民营企业“叶氏哥弟窑精品瓷作坊”就此诞生。最初几年的艰苦条件,创业的艰辛和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砺出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1996年,一位日本客商给深谙青瓷胎釉配方的叶小春,发来了一份古代“冰裂纹”瓷器的传真照片,希望他能恢复古代哥窑“冰裂纹”技艺。照片上瓷器的釉面肥厚,并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冰”一样的“裂纹”,如冰似玉、妙不可言。据史料记载,“冰裂纹”是自南宋以后已失传近千年的绝技,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恢复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能这是命中注定的吧,自从看到“冰裂纹”的照片,叶小春的心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从此,叶小春的名字就和“冰裂纹”三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叶小春他想接受这个挑战,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失败的痛苦竟然折磨了他几百次,这个过程耗去他近5年的青春岁月,几乎让他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没有妻子潘建芬的坚定支持,他真的不知道能否走到今天。由于断烧近千年,存世“冰裂纹”瓷器的数量非常有限。5年中,他走遍了龙泉的大窑、溪口等所有古窑址,虚心请教民间青瓷老艺人,试烧配方几百种,科学地进行配方试验分析,破解冰裂纹的形成机理。
2000年,叶小春成立了艺术工作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4月,叶小春烧制的瓷片终于出现了云彩般的裂纹。他欣喜若狂,他感到这次与成功的距离真的很近了。11月,奇迹终于发生了,试验瓷片的釉面烧出立体感的层叠裂纹,随后,他固定了那种釉水的配方,并在窑炉温度变化的控制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研究。
2001年8月24日,是叶小春、潘建芬夫妇终生难忘的一天,历经5年苦苦追求与不断探索,抱着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经过近千次的反复调整、实验,终于研制成功宋代名釉——“冰裂纹”。38厘米口径的哥窑冰裂纹大挂盘烧制成功,失传700多年的哥窑冰裂纹终于在它的故乡龙泉重现于世。看着瓷片像鱼鳞状般开裂叠压,形成的如冰似玉的立体视觉效果,夫妻俩喜极而泣,这些年的辛酸苦辣化作了一股甘泉永远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
哥窑“冰裂纹”的重现,受到了来自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等国内外陶瓷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发现之旅》栏目等,国内外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2004年11月,“青瓷冰裂纹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于发明专利,叶小春也成为青瓷史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人,为龙泉青瓷的恢复和发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