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的艺术人生——童年
2012/11/16 21:30:42
收到文化部的编辑同志的邀请,让我谈一些关于我的创作生活和体会。我是一个陶瓷工作者,要我画似乎倒容易,要我写,我就感到不知如何谈起。是的,我画了许多陶瓷作品,这些作品是我个人多年来在创作过程中的试探,也许像许多人说这里有我的风格,但这些都不能说是成熟的作品。
我的家乡醴陵在湖南省东部,这里从东汉起制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享有“瓷都”的美誉。1941年我出生在县城渌水北岸的姜湾,是当时醴陵瓷器出口最大的集散码头,也是瓷业最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国时任内阁总理的熊希龄开办的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就设在姜湾,并在那里创制出了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我出生后不久,母亲身体不好,只好把我放在乡下的外婆家带大。外婆家的小山村,尽管谈不上优美迷人,然而却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放眼望去是是无尽的田野树丛、山花野草,破晓的鸡鸣、落日的炊烟,那时也经常常随小伙伴们上山砍柴,打猪草,采摘野果,经常将捉到的小昆虫如蜻蜓、螳螂、小瓢虫和那些野花小草,描绘下来,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儿时对这种淳朴而平凡的乡村生活充满了喜爱。五六岁时,就会将将自己的兴趣和感觉拿铅笔记录下来,这也为日后的写生打下了基础。
7岁时要回城里上小学,就离开了外婆家。念书时成绩一般,但我最爱上的课是美术和地理。老师教我们画地图,全班属我的地图画的最好。在我家的古街上有一位老艺人时常给人画肖像,是用炭精粉画的,放学后我常去他那里看他画像。后来我将攒积下来五毛钱交给老人家请他教我画头像,算是第一次拜师学艺吧。那时也没有美术资料,常常捡起大人们烟盒里的人物画片拿来临摹,还用蜡笔、水彩颜料来上色,画完后贴在外婆家的堂屋里,客人看到我的“作品”总是赞不绝口/。这种鼓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大大增强了我对绘画的兴趣。
我的祖辈世代务农,在父亲少时,醴陵城内渐渐出现很多陶瓷作坊。父亲从小勤奋多思,不仅会唱戏,而且还有一身好功夫,力气也特别大,十几岁时父亲同兄弟六人先后跟着堂叔公在城里学习烧窑,属父亲技术最好。父亲不仅能烧一手好窑,他还能建窑。那时柴窑的高度大约1.5米,后来父亲为了提高产量大胆建了一个3米高的大窑,窑内的空间大大增大,对烧窑的火候、窑温、窑内的气氛都是很大的挑战,父亲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还是成功了,之后各个瓷厂纷纷效仿。出窑后瓷器若有问题,父亲还能很准确的分析原因,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后来在县里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称他“窑郎中”。
五十年代后期,中央轻工部在醴陵开展改窑试点工作,为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烧制釉下五彩瓷器做好关键性的改进工程,父亲尝试着由柴窑改煤窑的大胆创新,试验成功,在全国的影响很大,这个项目当时获得了全国劳动奖章。
我三岁时家里就有一个小作坊叫“陈记华盛瓷厂”,一边住家,一边生产,主要做日用瓷。念小学时,父亲常常带着我一起烧窑,希望长大后我能够接他的班。小学毕业后我跟着父亲烧了一年窑。后来父亲常被各厂请去做烧窑的技术指导,在一次工作中因窑温过高,窑内缺氧,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一年我19岁。
父亲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虽然算不上大英雄,却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个榜样。在与父亲的生活中对陶瓷耳濡目染,粗浅的了解了一些瓷器的制作技术,而影响我更深远则是父亲“生于斯,死于斯,奉献于斯”的精神品格。
因为战乱,釉下五彩瓷生产曾一度中断20余年,釉下五彩技艺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面临百废待新的艰难困境,瓷业艺人散落各方,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1956年,组建不久的醴陵县陶瓷研究所,急切的等待着釉下五彩瓷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