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天资聪颖 执着青瓷
2013/6/5 19:56:4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泉县城的一条古街上,有一座极为寻常的古宅。古宅极为简朴,一点也不吸引人,但却出了一位青瓷大师。徐朝兴的祖屋就在这里。     
龙泉古街
    1943年3月21日凌晨,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呱呱落地,降落在浙江省龙泉县城丁字街口一家叫“同福堂”的药店中。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青瓷泰斗的徐朝兴。
    小朝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能写的一手好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诗诵文,学练书法,是小朝兴童年时期最幸福的时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朝兴就是在这些蒙学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可是不久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小朝兴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1956年,初冬,薄暮。13岁的徐朝兴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外的木岱小山村学做瓷碗。当时,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说,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他当学徒的地方是龙泉县木岱村公私合营瓷厂。第二天,他来到办公室时,看到一位厂长模样的人,正伏在桌上 写着什么,发现他木呆地站在门口,突然转过脸来对他说:“怎么小孩子跑到办公室里玩了,去,去到外面玩去。”
    徐朝兴红着脸回答说:“我叫徐朝兴,是来当学徒的。”
    “小鬼,你这么小就要求来当学徒?怎么不上小学念书啊?”
    徐朝兴回答说:“因为我家经济困难,父母供不起我读书,所以,出来拜师求艺,请你收下我吧!”
    厂长见他可怜,暂时留了他。
    第二天开始,徐朝兴开始在厂里学做蓝边碗。他早上6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每天自己带干粮,口渴了喝口水,生活很是艰辛,可他从不叫一声苦。
过了一段时间,厂里看这孩子聪明好学,便破格把他留下。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徐朝兴,学艺更勤奋了。 
可惜当时厂里生产的东西基本上是粗瓷碗的日用瓷,还不会做精美的瓷器。
那时的瓷厂还属于公私合营体制,按计件报酬,没有固定工资,只要工人每天做出半成品碗来,经过验收,就可计算工钱。到了1958年我国进入“大跃进”年代,时兴放“卫星”。放“卫星”就是谁一天产量做的多,谁的“卫星”最高,就能插红旗。由于徐朝兴手脚麻利,每天他放的“卫星”最高,很快成为当时厂里做瓷碗的佼佼者。1958年,他放的“卫星”直到今天还没有人破纪录。那年他被评为龙泉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戴上大红花,光荣地出席了在县城大会堂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会。
少年出英才。1958年,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敬爱的周总理提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的指示。由国家轻工业部组织各地陶瓷专家专程前往龙泉,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生产。龙泉青瓷得以枯木逢春。舒枝吐叶,重放光彩。这时,徐朝兴才开始领略到深奥的青瓷艺术。由于他在当学徒期间,悟性好,表现突出,又非常勤恳好学,当年厂里仿古小组成立的时候,他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那一年,他才15岁,是仿古小组里最年轻的。
在仿古小组,他跟老艺人李怀德师傅学艺。这一学就学了5年,人家3年学徒可以满师,而他却当了5年学徒,许多人都说他吃了亏,是傻瓜。但他却感到充实和满足,因为在这宝贵的5年里,他从李师傅那里学到了许多青瓷手工技艺。 

少年时期的徐朝兴

   
青年时期的徐朝兴 
与师傅李怀德(右二)在一起
徐朝兴至今还记得,当时师傅李怀德第一次叫他干的活,是修一把木瓜壶口沿上面的一条棱线,这是条很细小很精细的线。以前徐朝兴是做粗瓷碗的,粗瓷碗不需要很精细的装饰线,所以木瓜壶口沿上的线,他一直都修不好。于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