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天道酬勤 连升六级
2013/6/6 21:59:21

      1977年,面临着国际和国内陶瓷界的竞争和挑战,龙泉瓷厂把仿古小组改为青瓷研究所,于是一个专门没计龙泉青瓷的研究所成立了,徐朝兴也由仿古小组成员变成了研究所成员,这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参观学习,他看到了许多古今中外高、精、尖的陶瓷艺术珍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那时龙泉青瓷研究所只作为龙泉瓷厂的一个设计研制单位,徐朝兴和他的师傅李怀德等技术人员负责做茶杯、花瓶、餐具等模母,模母做好后,再交给瓷厂的工人生产。徐朝兴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瓷厂对他非常器重,1979年,厂里把他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他非常兴奋,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由一个“四类分子”家庭子弟、一个在家庭背景上抬不起头的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徐朝兴怎能不激动?
    1980年秋,厂里的领导突然通知徐朝兴到龙泉开会,十分拘谨的他与厂领导坐在同一辆车上,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到了会场,还没有松一口气的徐朝兴,看到县里领导微笑着宣布,请他出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怎么?请我当所长?”他一听差点晕了过去,从工人到所长,整整升了六级。他再三地问:“是不是搞错了?”其实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从一个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一个被人歧视的“四类分了”家庭子弟,从一个普通工人,一跃成为研究所所长,这是他根本想不到的事。领导说:“今后你的担子更重了,你就是研究所所长了,你就是研究所所长了,你可不要辜负党对你的期望啊!”原来领导们怕事先跟他商量,他会拒绝,所以来了个“先斩后奏”。
    从那开始,徐朝兴真正步入了他青瓷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他一心一意、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地投入到青瓷研究所的工作中去。     
青瓷研究所旧址前留影
    1978年,全国第一次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上,浙江省送去的所有瓷器都没有得奖。这震撼了陶瓷界,也震撼了徐朝兴。1981年的一天,省里一位老教授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今人应当胜古人。小徐啊,为千年古瓷添新彩的重担压在你们这一代身上了。”
    老教授的嘱咐,使他夜不成寐。自当了青瓷研究所所长后,他常常想:龙泉青瓷除了继承传统外,在创新工艺上应该有新的突破。
有一次,他在北京故宫里看一只青瓷大盆,直径约40厘米左右。他突发奇想,如能把盘径再扩大一点,制成哥窑挂盘,必获佳效。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当时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夜以继日研究试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和《1.3米迎春大花瓶》。厂里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以他为主攻关技术难题。他想;既然领导这样相信我,我一定要把这两项任务完好。
于是他与攻关小组人员一起制订了设计方案,调整配方、刀形、上釉、烧成工艺等制作方法。有时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连续几个晚上都在试验场工作。
1981年底,定于1982年初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陶瓷美术设计评比大赛很怏就要临近了。“第一次评比浙江省得了‘光头’,第二次评比如果再是一样,浙江省可是倒了大霉啊!”当时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的鲁哲忧心忡忡。他把全省的制瓷骨干召集到杭州开紧急会,徐朝兴和厂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鲁厅长对全国第二届陶瓷美术设计评比大会寄予厚望,希望全体制瓷工作者研制出最高水平的瓷器,为浙江争光。
    徐朝兴听了后,激动不已,当夜失眠了。他辗转反侧,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制出最高水平的瓷器,让龙泉青瓷熠熠生辉,为浙江争荣誉,为龙泉争荣誉。
徐朝兴这样想,就这样做。从此,他更是一心一意地扑在研瓷事业上。有时工作迟了,他就睡在研究所;肚子饿了,就喝点水充饥;病了,继续工作。在他的头脑里,满是青瓷世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