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器型把握 美轮美奂
2013/6/17 21:18:19
恩格斯说:“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目的在使其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于是,便产生了陶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斯·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说:“原始民族制造陶罐时并没有制陶轮。一般情况下,陶工是用手工旋转的工序制作,犹如旋转编织的编筐技术,他们把泥土做成长而圆形的条状,从陶器的底部开始摆成螺旋形,然后不断地旋转,并不断地加入泥条,一个陶罐就这样做成了。”可见最初的陶器产生是和编制技术分不开的。最原始的一种制陶成型的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它直接受编制容器中盘圈技术的启示。另外,陶器的形状和样式,也受容器的影响。所以,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专著中也说过:“当陶器出现的时候,它们被赋予了以前普通使用的编制用具的形式和外貌。”所谓形式和外貌,指的就是陶器的立体造型。从以上可以说明,古人对器型的把握是很讲究的。
青瓷造型艺术属于立体造型艺术,先有器型,然后才有装饰。装饰在很大程度上是起着美化和辅助作用的,因而它是属于第二位的。就其实质而言,造型与装饰的关系,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主次关系。徐朝兴对于器型的把握是非常认真的,也是非常严谨的,更是非常准确的。
徐朝兴说:“青瓷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简约、釉色纯正和制作精细上。青瓷的造型要达到至美,既要继承古代青瓷传统造型的古朴、典雅、厚重美,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简约、变化、精炼美的造型。”这些基本观点,形成了徐朝兴在青瓷艺术与技术上的造型美学思想,主导着他在青瓷艺术创作与技术工艺上的不懈实践。
徐朝兴在造型艺术上,常常研究古人的造型艺术,他认为:现代许多年轻艺人之所以造型不准,甚至作品头重脚轻,关键因素是对古代青瓷研究不多,对造型艺术认识上不到位。他认为:龙泉青瓷在造型上有着非常传统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简约、大方和朴实的艺术情趣上,当然,有的青瓷造型也具有装饰繁复、结构多样的特征,但在传统上不是主流样式。龙泉青瓷在造型的技术工艺上,主要方法是轮制成型,即通过旋轮旋转和手工拉坯成型。因此,青瓷造型以圆形居多,如碗、盆、盘、罐、壶等。通过旋轮手工拉坯成型是青瓷制作技术中的基本功,青瓷工匠对坯的泥性掌握和形的丰富经验,就是在拉坯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尽管其间没有什么高深而复杂的技术过程,但拉坯中微妙的心手感应与专注的心境,自然会有出神入化的审美体验与至高的美学境界。徐朝兴自学徒伊始,就在旋轮手工拉坯造型中进行着长久的技术磨练与艺术创造,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停止这种在旋动中进行的心手合一的审美体验。
素坯
素坯
他常常对徒弟们说:一件器型,你潜意识感觉多少重的时候,你的手拿起它,感觉比实际重,这样的造型就显得粗糙,胎体过于厚重;如果手拿起它的时候,感觉比实际轻,精致许多,那么这件作品就是成功的,是精美的。
近60年的实践,徐朝兴对青瓷传统造型技术工艺与造型艺术创作有着独特而深厚的美学情感。他强调青瓷造型要具有简约、大方、古朴的美学特征,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工艺美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力行的。他说过:青瓷的造型要达到至简的美,就要继承古代青瓷传统造型的古朴、典雅和厚重的美,同时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刨新。古人的青瓷造型就具有抽象的,甚至是几何化的简洁之美。不能为装饰而装饰,甚至让繁复的局部装饰破坏整体造型的大方之美、力度之美、厚重之美和形体之美。在徐朝兴的工艺美学思想中,青瓷造型“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