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语言 青瓷一绝的大师徐朝兴
2013/6/17 21:22:20


    1.跳刀
龙泉青瓷如翠似玉,精美极致,受到了包括历代皇室在内的国人甚至外国人的喜爱。以至于当年除了朝贡宫廷以外,也大量出口海外。许多人喜欢龙泉青瓷,因为有君子气质,稳重,不花哨,有内涵。
    纵观徐朝兴青瓷艺术,他的装饰语言十分丰富,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根据古代青瓷实物得知,传统的龙泉窑青瓷有划花、刻花、贴花、点彩,化妆土填白等多种装饰技法。这些技法与龙泉青釉相结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为现代青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现在许多青瓷艺人忽视了陶瓷的装饰语言,不肯在刀工上下工夫,制作的作品往往出现雷同和呆板。徐朝兴的创新之处就是在钻研传统的装饰艺术如何创新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视角尝试材料技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把全新的、个人化的创作理念注入于特定的装饰技法,从而形成新的装饰风格和装饰语言。这其中最鲜明的装饰手法是他的跳刀技艺。
    跳刀也叫“抖刀”,是陶工在拉坯成型时,通过手的震颤与抖动,将修坯刀与在转轮上旋转的陶坯进行接触,形成有规则的点状痕迹与有秩序的纹理。可以说,跳刀工艺是一种最古老的陶瓷装饰技法,追溯起来,跳刀在传统工艺技术上是一种瑕疵,或技术不纯熟的表现,是传统工艺刻线基本功中由于手的不稳定而造成的,但徐朝兴的跳刀技术却努力控制和运用了这种不稳定因素,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
徐朝兴说:“跳刀使用的工具只需要一把修坯刀、一个可调速的辘轳车即可,跳刀技艺从唐代就有,只不过那时的跳刀比较粗犷,而我的跳刀力求工谨细腻,均匀稳定。”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简单改革了跳刀工具,将跳刀做成具有一定弯度的形状,使跳刀带有相应的弹性。经过不断的实践,他慢慢地熟练掌握了这种特制的跳刀工具的运动规律。
 

工具/改革后的工具
做陶多年,徐朝兴喜欢跳刀纹装饰技法,常常沉醉于自然优美的跳刀纹理和跳刀声音之中。他说:当修坯刀在半干的坯体上飞快地跳动时,你不妨也静静地用耳朵、用心去听。伴随着飞溅的泥屑。跳刀发出了节奏轻快的“嗒嗒嗒……”这仿佛是远古传来的清晰而亲切的声音,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纯朴,这是创作者的心声,回荡在永恒的时空之中。他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它体现出了万物的灵性,是最纯美的声音,从中可以感悟出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希望。他制作的一件《灰釉水波纹碗》就是他跳刀技艺的完美展示。器物周身布满了由跳刀运动而构成的刀痕与纹理,细密有序,密而不繁。这件作品叹为观止的是徐大师的“抖刀”技术,在一个坯体上要刻下数万乃至十几万波线或印痕,使烧制的瓷器愈加的精美,不能不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工程。他说:他是一气呵成地完成整只碗的跳刀工作的,起刀山碗底开始,一直旋转到碗沿,生动自然,布局有序。
 

跳刀
 

半成品
 

2005年创作的《灰釉水波纹碗》
另一件灰釉跳刀纹作品《斗笠碗》的创作也是源于跳刀装饰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在跳刀作品的创作中,只有内心的平静加上娴熟的技巧,刀和坯之间才会发出有节奏的流畅声音。这声音体现了跳刀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内在和谐。为了充分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更好地表现跳刀装饰技法的艺术效果,他的这件作品采用手工拉坯成型方法制作完成,而且器物尺寸较大,为跳刀纹的展示提供了宽敞的空间。作品通体施灰釉,也是为了更加突出作品含蓄深沉的审美气质。跳刀纹的肌理,使灰釉的色调产生深浅变化,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语言。灰釉与跳刀纹在色与质两个方面烘托出作品的创作主题。
 

2002年创作的灰釉《斗笠碗》
    这件作品的造型特点主要是薄,像斗笠一样的直径20多厘米长的平底碗、大敞口,小圈足,一览无余,而扑入眼帘的还是那精致细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