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釉水如玉 至纯至青
2013/6/17 21:32:00
宋人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他们尚青瓷。而青瓷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温柔敦厚、委婉含蓄,既体现清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表达。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宋中晚期起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反响的釉色。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这就是所谓的“类玉”,仿佛用玉石雕琢而成。
从事青瓷制作以来,徐朝兴非常重视青瓷手工技艺中对釉色的使用与创造,在青瓷艺术的创作与制作中,他将青瓷釉色置于整个工艺技术的至上地位,自然地形成了他对青瓷釉色“至纯为上”的艺术美学思想。而且他对青瓷釉色的审美观念,是随着他对青瓷制作技术与烧制工艺的不断实践与不断理解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可以通过他在不同阶段的青瓷釉色的使用中可以看出。
他的青瓷釉色美学观点符合了中国青瓷一直以青色为美的理念。青色,是中国瓷器的原始色和基本色,直至北齐白瓷出现。此后陶瓷虽具诸色,仍脱不了青的底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其实都可归为青瓷。青色是生命力的表现,青瓷的生命力,从萌芽到结果都是在青色中完成的。青瓷之釉,青翠莹润,类冰似玉,如雨过天晴的天空,如一泓莹碧的湖水,仿佛萦纡不绝的春日梦幻,令人迷恋如痴,这样的翠色,融和着万山千峰之色,天地自然之魂,凝结着古代窑匠“天人合一”的洞察与感悟。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青瓷的翠色又化为文人的诗魂。综观徐朝兴的青瓷釉色,无不继承了中国的青色之美。
2006年创作梅子青釉《青釉水波纹碗》
2005年创作梅子青釉《牡丹纹罐》
徐朝兴说青瓷的釉色,发色要纯正,要有类玉的感觉。类玉就是要求青瓷釉色要有晶莹剔透的质感,而这种质感的出现,必须使釉色发色纯正,没有杂质、没有浑浊。不像粉质颜料调出来的色彩感觉,要像水质颜料那样,有种薄透、明澈、清快之感。徐朝兴青瓷艺术类玉之美,延续了中国人对于美玉之美的审美意识。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赋予它独特的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一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遐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儒教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诚如民国时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无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徐朝兴认为:青瓷要至纯为上,就是要发掘中古传统青瓷釉色之美的本质,将传统的梅子青釉色、粉青釉色、青釉色,也包括灰釉色等,进行更为纯化的配制,比照类玉的标准,提炼出既具有传统青瓷釉色之本,又具有现代青瓷釉色之美的青瓷釉色,至纯至精,类玉类冰。正是这样的美学意识,徐朝兴在长久的青瓷釉色实践中,非常主动地改革釉色配制工艺和青瓷烧制技术,对青瓷釉色进行一种独到的和个性化的美学追求。
上釉
装窑/出窑
1.梅子青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水。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