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杂谈随感 妙语连珠
2013/7/2 22:01:27

    我热爱青瓷艺术,它带给我激情、灵感。我享受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象和感悟融入泥丸,一点一滴地塑造,直到新作品的问世。这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我作为龙泉青瓷的传人,能为艺术的殿堂奉献自己的才智,那是一种福分。我想:我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青瓷界的,因为历代青瓷大家的成就结晶赋予了我如今的高度。我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有的今天。
    我入这一行,开始是为了生计。但冥冥之中我注定是吃这碗饭的。1958年,龙泉青瓷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我国历史名窑、恢复龙泉青瓷。国家轻工部组织各地专家前往龙泉,帮助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的生产。龙泉瓷厂也在民间艺人和职工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我与师傅李怀德一起入选。龙泉哥窑、弟窑是历史名窑,饮誉天下,但烧制技术已失传数百年。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关,经历无数次试制,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研制成功弟窑产品。1963年,哥窑产品也仿制成功。自此,龙泉青瓷进入了再度辉煌的时期。亲历哥窑、弟窑的复制过程,不仅使我尝到了搞青瓷研究的甜头,而且也看到了与泥巴打交道的前途,坚定了我追求青瓷艺术的信念。
    在中华艺术种类中,龙泉青瓷地位甚高。它有很高的审美层次和深厚的人文蕴涵。在龙泉这块土地上有如此珍贵的东西,让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责无旁贷。而实际上,热爱和尊重传统者,也必为传统所惠益。
    青瓷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现代陶艺生存发展的根基。我们要继承龙泉青瓷传统的造型及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对传统的跨越。
中国青瓷文化源于商周,发展到宋元,随着粉青和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龙泉青瓷如何实现超越?这是个严肃的课题,它对繁荣当代龙泉青瓷意义重大。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我想: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青瓷创作必须求新求变,在推陈出新上有所动作、有所作为。

图1、20世纪90年代创作哥弟混合《梅瓶》 
图2、20世纪90年代创作《哥弟混合三环瓶》 
图3、2005年创作哥弟混合《吉祥如意瓶》
    哥窑和弟窑,是龙泉青瓷的两大名窑,它们在技术作风和艺术特色上差异很大。我突破哥窑、弟窑历来不混合制作的传统,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在同一器具上烧制出了哥、弟窑完美结合的作品。《梅瓶》《三环瓶》《吉祥如意瓶》等都是哥窑弟窑混合制作技法的杰作。其中《65厘米哥弟混合梅瓶》夺得了第五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二等奖。这些作品,既有浑然天成的哥窑开片,又兼有晶莹润泽的弟窑釉色,充分显示了龙泉青瓷流而不泻、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造就出了新颖、奇特的审美效果。
    跳刀是个精细活,“抖”的时候,必须屏息凝神,把控有度,力道均匀,使纹饰疏密有致,表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节律美。为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将跳刀技法与灰釉进行创造性的综合。犹如古铜质地般的灰釉与充满手工之美的跳刀装饰,形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瓷艺境界。这一表现形式拓宽了陶艺技法,在青瓷界独树一帜。
    欣赏精美的龙泉青瓷作品,对鉴赏者来说,造型是神态,也许这也是最先打动人的地方。对我们瓷艺人来说,设计好的青瓷造型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釉色好比气色,对于青瓷而言,变化没有白瓷和彩瓷那么多,后者可以有多种色彩。但就是一种青色,同样可以通过釉色的厚薄而变化。釉色就是一种肤色,是种气质,它能体现柔和、饱满、变化。最后才是工艺,即是否精湛。造型漂亮、釉色丰富饱满,然后才会忍不住把玩,观察它的做工、它的细节、它的工艺是否精致。
    青瓷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简约、釉色纯正和制作精细上,青瓷的造型要达到至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