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之论文精髓 高屋建瓴
2013/7/2 22:06:47

    1.龙泉青瓷的古今发展
    龙泉青瓷,在陶瓷工艺领域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青翠的釉色,驰名海内外,欧洲人称其为“雪拉同”(CeIadon)。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两省。境内群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含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生产龙泉窑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龙泉青瓷始于北宋(960~1127年),盛于南宋。龙泉窑青瓷开始烧制,主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随着北宋越窑和瓯窑的衰落,龙泉窑青瓷开始兴起,并在生产技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花色品种日趋丰富。到了北宋中晚期,龙泉逐渐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北宋早期的龙泉青瓷,胎体较厚,底足施釉,坯体用自制的竹片刻划成花纹图案,线条简洁、粗放、流畅,常见的有缠枝牡丹、莲花瓣、带茎叶的荷叶,以及芭蕉纹、鱼纹等题材。北宋早期龙泉青瓷釉层较薄,釉色以淡青为主,略有青中闪黄。1976年龙泉茶丰墩头村在兴修水利时,从一座墓穴中挖掘出一只五管瓶,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这只五管瓶口径8.2厘米,腹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带盖总高39.5厘米,足底施釉,内圈足垫饼托烧,釉为淡青色,瓶盖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顶,中层为覆莲,下层为池塘形,塘的四周绘有4只悠闲戏水的鸭子,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呈觅食之态,造型生动,逗人喜爱。由此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经完美。
    1992年,我参照古代十几个五管瓶的造型,手拉坯,用现代制作工艺做了一只五管瓶,釉色精美、工艺精细,可算是我的代表作。在1998年国家发行4枚龙泉青瓷邮票期间,台北故宫的一位研究员专门到我家,提出高价购买此五管瓶,因是心爱之作,故不得流失,未应允,该瓶现陈列在“朝兴苑”陈列室。
    到了南宋(1127~1279年),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1)当时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2)北方的汝、定窑相继为金朝统治者所侵占和摧毁,五代吴越时曾盛极一时的余姚上林湖窑业也已凋零,市场上对青瓷需求增加。(3)以南宋皇帝赵构为首的统治者,建都临安后,为补充经济的不足,大力发展手工业,(4)南宋以后,海运中心从广州转移至泉州,先后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设立舶司。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对外贸易规定以瓷器易物品的“博易”方针,这样更促进了龙泉青瓷业的发展,龙泉青瓷成为主要的输出产品,外销瓷产量增加。(5)龙泉窑青瓷由于地理环境位置,未受到战争的破坏,促进了龙泉青瓷业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仅龙泉大窑一带沿溪十里,就密布古窑址53处。到了南宋晚期达到鼎盛时期,声名益彰,其中优良的产品成为当代珍品,在制瓷工艺技术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窑和当时官窑以及北方各窑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更加绚丽灿烂,登峰造极,烧制出精美绝伦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莹。而且讲究造型艺术,以鼎、炉、瓶见多。花色品种和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造型见长、釉色取胜、纹片著称,反映出东方民族淳厚朴素、崇尚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据《七修类稿》记载:相传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善于制瓷,各主一窑,造型风格与釉色、所制青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称为“哥窑”,生二所制之瓷称为“弟窑”,弟窑代表浙江青瓷的正色,为我国民窑之巨擘。
    弟窑产品特点:白胎厚釉、釉层丰厚、光泽柔和、晶莹滋润,犹如美玉,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和茶叶末等不同色调,以粉青和梅子青为贵。
    南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