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兴惟一嫡传女弟子——追逐梦想的施珍
2013/8/23 20:43:40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瓷器的成熟期是从东汉开始,之前的叫原始瓷,只有到了东汉,原始青瓷才完成向青瓷的过渡,而这一重要变化,便是在上林湖越窑完成的。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的烧制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才逐渐停烧。尔后的千百年,物是人非,上林湖畔的人们也渐渐忘记了这烧窑的绝活,秘方失传。 
    2001年,上林湖畔开始了新的故事。“天下瓷器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为何只有上林湖才能烧出最好的瓷器,关键在于这方水土。”施珍抱定想法,想要烧出原汁原味的青瓷,必须回到上林湖。 

 


徐朝兴惟一嫡传女弟子
 
    施珍出生于陶艺世家,她的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施珍从小随祖父学艺,打下了釉上绘制技法的基础。16岁时,她随三爷爷远赴景德镇求学,之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2000年,学成归国回到慈溪,便一心扎在上林湖畔潜心专研青瓷烧制技艺,逐一破解陶土配方、釉料和火候等难题,综合运用装饰、雕刻、景德镇传统彩绘等多种技法,并在造型多样性、釉色多元化、烧制技术节能改良等方面不断创新,其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被人所接纳、赞赏。
  和很多从学徒做起的陶艺大师相比,施珍不仅有着稀有的中西合璧的“学院派”背景,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青瓷协会会长徐朝兴惟一的女弟子。
 
复原哥窑的师傅与复原越窑的徒弟
    烧制了千年,又消逝了千年,这话适用于代表着青瓷最高艺术水准的哥窑和越窑。复原哥窑难在失传的碎裂纹,复原越窑难在如何烧制出如薄冰美玉般的秘色。
  哥瓷的碎裂纹又称开片,是由于烧制工艺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产生的裂纹,却被南宋烧制哥窑的工匠巧妙地利用这种自然缺陷作为装饰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流水纹等,这种技术难度非常之高,后人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师傅徐朝兴累积多年经验,尝试了几百个配方之后,终于成功烧制出和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瓷别无二致的龙泉哥瓷,他也因此盛名远扬,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瓷泰斗。
  施珍深受师傅影响,希望自己也能够传承这些古老的失传技艺,家乡的越窑青瓷自然是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瓷器艺术,古人对越窑的评价极高,而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为了研究古人,施珍在慈溪的上林湖畔捡了数不清的瓷片,那些层层叠叠的青瓷碎片时常触发她的灵感,后来干脆将自己的上越瓷艺研究所搬到了上林湖畔。
  多年的尝试,也不知道烧了多少窑,施珍终于将越窑的“秘色”淋淋尽致地诠释出来,失传千年的古老技艺重见天日。
  看到施珍的作品,你才知道什么是“巧剜日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美。
  她做的仿古香薰,古朴典雅全无二致;牡丹笔洗的金丝铁线,是她师从徐朝兴的借鉴;绝妙的锦施蓝作品,是她对施于人独创的传承和创新。
  最让业内称道的是她独创的立体填釉技艺,根据在韩国的求学经验,她在高丽青瓷平面填釉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立体填釉法,又辅以阴刻和阳雕,让古老的越窑青瓷焕发出全新的光彩,而她也藉此拿到了浙江工艺美术的最高奖。
  对于当代瓷收藏,施珍有着自己的看法:“单从技艺上来说,当代瓷不输于古人,甚至还有了融汇和创新,当然价格的悬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