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谐,快乐夫妻档——记工艺美术大师徐凌和竺娜亚
2013/9/19 22:37:24

    在2013中国陶瓷艺术评比“大地奖”的评选中,刚刚年满40周岁的徐凌和妻子竺娜亚双双摘得陶瓷作品评比金奖。
    自1998年夫妻二人合作的《手足情》在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摘奖以来的16年中,这对“夫妻档”在国内各项陶艺大赛中同时摘桂的次数不下10次。巧合的是,在本次“大地奖”中,徐凌获奖的作品是《海的呼吸》,而竺娜亚的作品则取名为《憩》。
  一个灵动,一个姣静;一个雄浑,一个玲珑;一个粗犷,一个精致。两位年轻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珠联璧合,被许多人称之为“青瓷界的郭靖黄蓉”。
  走近这对夫妻档,徐凌说:“青瓷就是生活。”而竺娜亚则干脆表示“青瓷就是幸福。” 
  孝心结瓷缘
  1996年1月份,24岁的徐凌辞去了余姚的工作,回到了故乡龙泉。5个月后,余姚姑娘竺娜亚也因为徐凌,来到了龙泉。从那个时候起,一对情侣,就开始和青瓷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在此半年前,徐凌的母亲刚刚从龙泉的国营瓷厂出来,自己结了一个小窑。而徐凌的父亲还在青瓷研究所上班,未来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青瓷,虽然是龙泉的传统产业,但在当时,国营青瓷企业正处在分崩瓦解的趋势,私营青瓷企业,又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要作出放弃在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工作、回到龙泉从事青瓷制作的决定,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属不易。
  当时,徐凌和竺娜亚在外企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分别有1000多元,还用上了当时非常时尚的信用卡。而在龙泉,尽管已经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其父亲徐朝兴的工资也只有600多元。为此,在要不要回龙泉从事青瓷制作的问题上,徐凌的母亲是坚决反对徐凌回龙泉的。
  但徐凌自己的态度非常坚决。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我在外资企业工作了三年,虽然收入比父亲要高得多,但我的心无所属。我希望能把父亲制瓷技术继承下来,和父亲一样,把心寄托在青瓷上。”
  时至今日,徐凌的父亲徐朝兴谈起儿子放弃优厚的工作,回到龙泉从事制瓷行业,还显得十分感动和开心。身为父亲,他感动的是儿子有自己明确的人生志向,他开心的是儿子能对父母孝顺、知心。作为身怀绝技的青瓷大师,徐朝兴最希望的是能有个对自己的技术和抱负继往开来的传承人。
  当时的徐凌和竺娜亚,对传承青瓷技艺,还处于一种朦胧的意识。对青瓷行业发展的未来,其实心里也没有底。徐凌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让痴迷于青瓷的爸爸开心,让劳累于瓷窑的妈妈省心。
  竺娜亚的想法则更朴素:“徐凌喜欢青瓷,我也喜欢青瓷。他孝顺父母,我更要孝顺他的父母。我喜欢他,就愿意和他一起面对生活上的一切艰苦和幸福!”
  生活简单、单纯,淡漠功利,尽享天伦之乐和事业爱好。谈起回到龙泉的最初六年,两人艺术风格初步成型,制瓷技艺初露头角,这两个年轻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异口同声:“那是最快乐的时光。”
  那段时间,徐凌一肩承担了挑土、淘洗、注浆、灌浆等所有的体力活;竺娜亚则埋首刻花、黏贴等最磨人的琐碎活。
  每天大汗淋漓之后,干活干得头昏眼花,小两口就会在夏天傍晚,到城边的小溪中,痛痛快快地戏水、游泳。在重复枯燥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中,年轻的爱情依然在山清水秀中迎风绽放。
  谈起那段光阴,徐凌和竺娜亚充满感激:如果没有那六年时光的磨练和积累,他们不可能对青瓷制造的每道工序,能像现在这样了如指掌。如果不了解每道工序,他们就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这六年中,徐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揉捏泥巴。为此,他得出一个技术结论:“要在制瓷行业有所成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