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玩出的陶艺大师——许瑞峰
2014/4/2 13:04:54
许瑞峰-许氏瓷塑第6代传人、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福建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泉州市拔尖人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他玩泥巴真得玩出了名堂,真得把泥巴玩成了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这些高温烧结的"泥巴",走进了一个个博物馆的典藏室,赢回了一个个奖牌与荣耀。他的瓷塑作品和"中华红"及"宝石釉"作品,都获得过国家级金奖,一些陶艺作品,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珍宝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淄博)陶瓷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以及新加坡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永久收藏。
他就是德化陶艺家许瑞峰,其陶瓷艺术人生也先后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华新闻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商报》、《大公报》、《福建日报》、《深圳特区报》等海内外报刊,他走进了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CCTV-4《华夏文明》,俨然玩成了一个公众人物。
并非每一个陶艺大师的儿子,都喜欢玩泥巴;也并非每一个喜欢玩泥巴的陶艺大师的儿子,都能玩成陶艺大师。
许瑞峰,就是一个喜欢玩泥巴而且玩成陶艺大师的陶艺大师的儿子。
少时烧制有胡须的观音
39年前,当许瑞峰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的父亲许兴泰(一个远近闻名的陶艺师)来到他祖父许文君(也是陶艺师)的灵牌前,燃上一炷香,缈缈青烟和着他父亲的心愿袅袅弥漫:保佑你的大孙子,保佑我们许家技艺代代有人传承。他父亲期望他"以玉为信"、"直上而锐",给他起名"瑞峰"。
许瑞峰从小就是父亲的好帮手。他经常跟着父亲到德化瓷厂艺术瓷车间玩泥巴,成了无人不识的"小车间主任"。
少年的心清奇诡异,而陶瓷自然成了少年瑞峰心象的替代品。他常常把"作品"放进不同的窑炉里煅烧,并记录下它们不同的效果,以印证他的种种猜想;他常常把观音做成有胡须的, 把弥勒佛做成瘦骨嶙峋的,以此挑战自己的心智。
20多岁就成立瓷雕研究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初中毕业后考入为瓷厂培养技术人才的德化技术学校。2年的雕塑专业学习生活快乐并痛苦着,为自己早已熟悉泥塑技法而"鹤立鸡群"快乐着,为自己不得不与父辈的传统技法"决裂"痛苦着。这一痛苦,一直陪伴着他从技校学习到瓷厂工作又回到技校任教。
似乎是为了挣脱这一痛苦,1994年,许瑞峰才二十几岁,在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不久的父亲许兴泰的支持下,成立了德化德艺瓷雕研究所,后易名为德化泰峰艺术瓷研究所。从此,他一路走来,为自己终于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泥巴而快乐着。
如果说少年许瑞峰仅仅是想用泥巴来实现他童年的梦的话,那么青年许瑞峰便是想用童年的梦来玩泥巴。
这一点,我们从他的瓷塑作品《坐荷观音》上可见端倪。作品既保留着传统观音的底座,又大胆地把小底座拓展为大底座,使传统底座的陪衬作用放大为烘托作用;作品既保留着传统观音的矜持的一面,又大胆地表现观音的浪漫的一面;作品以最原始的手工捏塑的方法成型,用当代科技条件下生产的高白瓷泥制作,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在此有了完美的结合。
许瑞峰更大的叛逆,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进入他所痴迷多年的釉艺世界。
泥巴也能制造出"炸弹"
德化素以"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 的"中国白"而驰名天下。2001年春天,许瑞峰在有着近千年白瓷历史的德化扔下了两颗"小炸弹"。
一颗是"中华红"。从晚唐长沙窑出现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色,到元明清釉里红、祭红、郎红,从铜红到铁红,中国历代陶瓷艺人一直没有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大红。"中华红"的诞生,不仅圆了陶瓷艺人的"大红"梦,而且与中华民族的"红色情结"产生了强烈共鸣,出现了独特的"红瓷"文化现象。许瑞峰研制的红釉瓷,历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