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志寺地宫沉寂千年的定窑瓷器
2023/9/14 15:00:33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一直是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为主,北方的发展较晚,北朝时洛阳地区出土的青瓷,都还是南方的输入品,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之同时,也打破宇内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了陶瓷史上所谓的“南青北白”二大体系,而白釉瓷中最有名者,是为定瓷。
五代及宋代定窑窑址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从盛茶之器的角度评瓷,说越州青瓷上,邢州白瓷次之,由此可知,在当时南北青白二系瓷器已呈互为争胜的局面,邢州白瓷即邢窑白釉瓷,是白瓷中最早出名的窑系,定瓷是在继承邢窑瓷基础之后,推陈出新而自成体系与风格的瓷器。
静志寺地宫藏北宋定窑绿釉水波纹净瓶
在静志寺塔基地宫的发掘中,除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最引人瞩目要属地宫所藏瓷器。在塔基北侧中部的石函中,发现了瓷瓶、瓷盒、黄釉鹦鹉壶等瓷器,函内瓷器皆用丝织品包裹。石函两侧,放有瓷盒、瓷盘、龙首瓷静瓶和方形鎏金錾花铜函等器物。共计115件,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
静志寺地宫出土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
定瓷窑址在今天河北曲阳,此地古时属定州。定窑瓷不单烧制其他瓷窑常见的盘、碗、杯、瓶、壶、罐、盒、盂、炉、灯、还烧制一些形象生动的花辦状盘、碗、盒以及瓜棱状碗等器物。而同一品种的工艺造型和纹饰釉色又变化多端,如净瓶有白釉刻花的,还有绿釉波浪纹的等;盒有桃形、石榴形、竹节形等多种式样;炉有平底、五足之别。
静志寺地宫藏北宋定窑黑白釉瓷轿
中国瓷土分布极广,凡是富有瓷土,多燃料,加之有河流可供运输之地,就会出现大型窑址,曲阳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富有优质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氧化铝的含量高,而氧化铁和二氧化钛含量极低,这是瓷器胎釉显白的根本原因,定窑瓷器整体以如银、似雪之白为显著特征,《归潜志》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是定瓷独到之处最简单扼要的概括。
静志寺地宫出土北宋定窑白釉“官”款对蝉纹碟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碟底之太平兴国二年墨书铭文
据铭文记载,地宫中这批瓷器是专为寺院烧制的精品。地宫中定瓷21件刻有“官”,是研究定窑“官”字款器物的产地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带有墨书或刻字题款者有21件,这些墨书和刻字记述的都是这些器物施舍人的姓名和施舍物件的名称。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纹饰工整纤细,外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的题记,这件瓷器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
静众院地宫藏北宋至道元年(995)白釉舍利瓶
地宫中的定窑瓷器都是北宋早期具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物,极具史料价值。这件舍利瓶为子口,直领,圆溜肩,鼓腹,圈足稍外撇;平顶折边盖,断面略呈梯形;胎体较厚重。白色胎微泛黄,细腻坚致。白釉泛灰,光润匀静,施满釉,圈足露胎。肩饰弦纹;腹部刻有行书题记13行共59字。这是目前所知定瓷刻铭最长的器物。
静志寺地宫出土北宋定窑白釉蒂纽盖碗
白釉蒂纽盖碗通高13.9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9.5厘米。碗盖为盔式,盖顶堆塑蒂钮,钮周刻花形钮座,盖面为两重覆莲纹。碗敞口深腹、大圈足稍外撇,素面无纹。胎质白细坚硬,釉色白中微泛黄,盖内沿及碗口、圈足露胎。
静志寺地宫藏北宋定窑白釉桃形盒
白釉桃形盒通高9.5厘米,腹径7.6厘米,足径4.3厘米。整体呈桃形,盖与盒身有子母口相接。盖顶塑桃尖, 上小下大,略成锥形。盒身为圆形,直口,直腹, 矮圈足。自盖至足划凹线,使形象更为逼真。胎质洁白坚硬,釉白而莹润。通身轮旋纹明显。
静众院地宫藏北宋定窑白釉竹节纹筒形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