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中,我们认出了至少有3人是从醴陵前往南京的。(醴陵前往南京真实人数不止3人,据传为8人,我们将进一步考证。)这3人分别为:彭年、吴定安、文心福。
彭年即当时在湖南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公司颇有盛名的彭筱琴。彭筱琴,湖南浏阳人,精通山水,花鸟,在醴陵授徒颇多,影响极为深远。吴定安,前文已述,即吴寿祺老先生。文心福,1932年,租赁湖南瓷业公司第二厂创办“民生公司”的文心楼的弟弟,此前应该也在湖南瓷业公司工作,辘轳室技术员。中央陶瓷试验场陶绘室共有三人,分别为:彭年、吴定安、彭吟秋。有关彭吟秋的资料我们目前尚未掌握,但也极有可能是同彭筱琴、吴寿祺等一同来到南京的。
在《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中,我们还找到2张极为珍贵的老照片。一张是中央陶瓷试验场全体职员合影,彭年、吴定安、文心福等均在其中。另一张是彭年(彭筱琴)与吴定安(吴寿祺)在陶绘室工作室场景。这张相片极为难得,是目前唯一保存良好的彭筱琴相片及年轻时吴寿祺相片。更为有趣的是,吴寿祺先生50年代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也留下一张彩绘工作照,角度、神态与此照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岁月流逝。
 
中央陶瓷试验场全体职员合影
 
彭筱琴(右)与吴寿祺(左)彩绘工作照
 
50年代吴寿祺先生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时工作照
中央陶瓷试验场成立之初,完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制作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据《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序言叙述,1928年夏,根据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的安排,中央陶瓷试验场在孙中山奉安大典前,特别制作了80多件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壶,用于陈列与纪念,因质量较高,得到了当时社会名流的肯定。根据序言的描述,我们在吴寿祺与彭筱琴照片(上上图)中后背陈列柜上找到一只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与此同时,我们在醴陵市陶瓷博物馆也发现了一件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底款为“中央精制”,与吴寿祺与彭筱琴照片中镂空瓶一致。因此,我们推断,醴陵市陶瓷博物馆陈列的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即为192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吴寿祺与彭筱琴参与了制作。究其来源,应该是吴寿祺先生当年将其从南京带回了醴陵,然后又将其捐给了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此瓶为我们研究吴寿祺等醴陵老艺人在南京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时情况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证资料。
 
《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序言
 
吴寿祺工作室后柜陈列的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
 
醴陵市陶瓷博物馆藏“中央精制”款彩釉镂空瓶
铁骨双勾 凭借一张白描稿被吸纳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寿祺先生为醴陵釉下五彩瓷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非凡的陶瓷从艺经历,使得他学得了一身濒临失传的本领,掌握了釉下五彩全部制作工艺,具有深厚的功底,特别是线描方面,更是闻名遐迩。釉下五彩非常讲究线条的运用,吴寿祺先生的线条洗练圆健,造型结构严谨,擅长将铁线描与钉头鼠尾有机融合,使人感到刚中毓秀。1963年,吴寿祺先生向全国美协交了一张白描花卉,当年就被吸收为了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寿祺花鸟瓶白描手稿(醴陵市陶瓷博物馆 藏)
 
吴寿祺先生作品 牵牛花瓶 (1950年代)
 
吴寿祺先生作品 桃花牡丹凤尾尊(1950年代)(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釉惑斋 藏品)
吴寿祺年轻时在沩山粗瓷厂当学徒,后被选拔到“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学习。清末时在湖南瓷业公司工作,参与了清末宣统时期带有大清宣统纪年款陈设瓷的制作,以及清末民国初年国内外四次赛会获奖瓷(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制作;民国时,在时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参与了192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的制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受聘在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