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2015/4/20 18:07:32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
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嘉定十五年,1222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
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