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宋代定窑瓷器珍品
2016/10/3 16:37:46

   
 
静众院出土龙首莲纹大净瓶出土时情形 
      净众院塔基地宫是宋代的寺院塔基地宫,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各自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也都于1982年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众院在北宋初年曾是居民李敬千的菜园,后施舍给僧侣,在仙林寺讲经沙门——演上人(又称义演)的主持下建造寺院;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由宋太宗赵光义赐名“净众院”,端拱元年(988年)建成;净众院塔是为葬义演等僧人的舍利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安葬时当时定州的上层人物都有施舍,善心寺等寺院也随葬了一批器物;据探测塔基西部有砖石旧基,并发现铁铃一枚,可能用于悬挂大殿檐下或塔角上的,因此判断此处即净众院旧址。
      该塔基中共清理出瓷器55件,全部是北宋早期定窑瓷器,有盒、罐、瓶、壶、净瓶等多种。据铭文记载,这批瓷器是专为寺院烧制的精品,实为罕见,为研究北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白釉龙首流莲纹大净瓶,高60.5厘米,器身刻有莲花瓣图案,端庄秀美,纹饰精细流畅,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件老窑定瓷佳器,属“国宝级”文物。白釉莲纹金装长颈瓶,瓶口配卷枝钮覆叶纹鎏银盖,并以鎏银片包镶圈足,雍容华贵,是北宋初年定窑瓷器中的高档产品。白釉刻字舍利瓶,圆鼓腹,子母口带盖,腹部刻行书题记多达59字,是定窑瓷器中刻铭最长的器物,为佛教信徒专门定做施入地宫盛放舍利的奉佛品,其中的“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日弟子于岩记”铭文,为净众院塔基地宫的建造年代提供了准确依据。与静志寺塔基中的定瓷相比,这批定瓷制作更加精巧,釉色更加莹润,渐渐摆脱仿金属器形的窠臼,采用了刻、划、贴塑等手法,器形较为高大,纹饰复杂。此间,由于经济的恢复,定瓷制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定瓷珍品。
 
白釉刻字舍利瓶 北宋 通高13.6、口径5.6、腹径12.4、足径6.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瓶为子口,直领,圆溜肩,鼓腹,圈足稍外撇;平顶折边盖,断面略呈梯形;胎体较厚重。白色胎微泛黄,细腻坚致。白釉泛灰,光润匀静,施满釉,圈足露胎。肩饰弦纹;腹部刻有行书题记13行共59字,谓;“舍利主僧□□两瓶舍利西草土住人男弟子□□□妻张氏姪男陈□男弟子陈知绪妻□ 氏女菩萨女□□□□佛□至元道年(995年)四月日弟子岩记”。此瓶是定窑瓷器中刻铭最长的器物,为佛教信教徒专门定做施入地宫盛放舍利的奉佛品。
 
白釉竹节纹筒形盒 北宋 通高10.8、腹径7.1、足径4.7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盒为仿竹节式高筒形。拱形盖顶,折边;器身呈竹节形,近底部折收,圈足,整齐规矩,璧薄,采用旋削技法制成。白色胎,细腻坚硬。釉色白中泛黄,光泽莹润,有垂釉痕,施满釉,足底无釉。造型端庄质朴,纹饰简洁大方。为河北定窑北宋早期产品。
 
白釉执壶 北宋 通高14、腹径13.9、足径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卷枝蒂钮壶盖,曲拱盖面,饰弦纹三周,子口,壶敛口,斜折肩,肩部有短直流,宽带环形把手,肩饰弦纹二周;鼓腹下收,圈足。瓷胎白细坚硬。釉白略闪青,光洁润亮,施满釉,足部露胎。为河北定窑北宋早期产品。
 
白釉刻花龙首流净瓶 北宋 高60.9、腹径19.1.底径10.1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瓶直口,细长颈,颈上部刻仰覆莲瓣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