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宋代特展——黑釉茶盏
2015/12/20 18:11:30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
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建盏」出产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由窑变形成独特的长芒及银斑,呼为「兔毫盏」或「鹧鸪斑」。如苏轼<水调歌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裡,霎时滋味舌头回。」在蔡襄、梅圣俞、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时人的诗文裡,建州白茶与黑盏,成为茶饮时尚的代名词,风靡了北宋朝廷及士大夫阶层,并在徽宗时代达到高峰。
《宋代茶盏特展》为国立台湾大学于95年举办,展出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收藏的建盏、吉州窑黑釉盏、北宋龙泉、耀州窑青瓷碗、南方景德镇青白瓷盏等,以及在日本茶道史上别具意义的福建同安窑珠光青瓷碗。这里粗略地将其分为黑釉和青白瓷两部分,本文为《黑釉篇》。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6.5公分 口径11.5公分 底径3.7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弧腹深底,圈足厚实。内外施罩亮泽黑釉,外器壁釉不及底,盏外近底处有垂釉和滴珠。
口沿露胎处呈铁红色,外器壁与圈足露胎处呈深褐色。釉色变化丰富,黑釉中显露如棕黄色或铁鏽色调的毫状流纹,形如兔毫,此即建窑著名的「黑釉兔毫盏」。
宋人喜爱建窑茶盏,众多诗文如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北宋黄庭坚「兔褐金丝宝盌,松风蟹眼新汤」、南宋陆游「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翫毫杯」,所吟咏的都是与本展品相似的建窑兔毫盏。以动物纹理类比陶瓷釉色的陶瓷鉴赏观,反映了宋人崇尚天真自然的美学观。
宋 建窑黑釉盏 高6公分 口径12.5公分 底径4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盏内外上半部氧化,呈铁红色,黑褐色釉具玻璃光泽及流动感,毫芒纹路清晰。福建建阳县建窑营长乾窑、白马前窑窑址,以及浦城县仙阳南宋墓,均曾出土类似作品。
黑釉盏作为饮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视。现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传南宋刘松年的《补衲图》,画面后方僧仆忙碌准备的饮茶道具中,就包括了两只倒置的黑釉盏。
不只是在中国,黑釉建盏与宋元茶道,也随著留学中国居住浙江、安徽一带天目山禅寺的日本禅僧,一起传入日本,「天目」在日本茶道中逐渐成为建盏器形茶碗的广义代名词。天目转写为英文〝Temmoku〞,亦成为西方陶瓷学界对中国这类黑釉瓷器的一个专门术语。
宋 建窑黑釉盏 高4.5公分 口径12.3公分 底径3.5公分
撇口,斜直腹,凹底,如斗笠倒置,器形优美。内外施罩黑釉,露胎部份呈红褐色。外器壁黑釉聚凝成一道漂亮的边线,内壁黑釉微有流动,形成黑色毫末状纵深,口沿挂釉较薄,近铁红色。
斗笠碗器形流行于北宋晚期至金、南宋时期,亦见于青瓷制品。建阳县建窑芦花坪窑址、白马前窑址、宁德市飞鸾窑、武夷山市遇林亭等窑址等窑址,以及顺昌县大坪林场宋墓、福建南宋南平大风店口墓(西元1132年),均曾出土类似的黑釉盏。
宋 建窑系黑釉碗 高4.5公分 口径9.3公分 底径3.5公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