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宋代特展——青白瓷茶盏
2015/12/21 14:39:22
在北宋黑釉建盏风靡的同时,唐代以来即广泛用于茶饮的青瓷与白瓷,也仍然用于点饮。青瓷如北方耀州窑、南方龙泉窑,白瓷如北方定窑、南方景德镇窑等珍品,在不同时期达到高水准的艺术成就,也说明饮用白茶并非唯一的主流,点饮绿末茶及煎茶法仍然保留在饮茶的传统中。
《宋代茶盏特展》为国立台湾大学于95年举办,展出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收藏的建盏、吉州窑黑釉盏、北宋龙泉、耀州窑青瓷碗、南方景德镇青白瓷盏等,以及在日本茶道史上别具意义的福建同安窑珠光青瓷碗。这里粗略地将其分为黑釉和青白瓷两部分,本文为《青白瓷篇》。
唐 越窑青瓷碗 高3.7公分 口径14.5公分 底径6.5公分
敞口斜腹,下置圈足,整体施青灰色釉。外底心有釉,圈足著地处较宽,形似玉壁,故称为玉壁形底,是九世纪流行的底足造型。露胎呈香灰色,还留有六个长条状垫烧泥痕。
浙江越窑为唐至五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唐代陆羽推崇「类玉似冰」的越窑青瓷茶盏,认为越窑青瓷盏能够增益茶色。此类越窑产品形制端正,出现于八世纪而流行于九世纪,釉色温润,晚唐五代所烧造的「祕色瓷」尤为珍品。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法门寺发掘出唐代塔基,根据地宫石碑「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西元874年)之记载,确定出土的十四件越窑青瓷即为「祕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西元?-881年)<进祕色越器>诗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为越窑青瓷颠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展品虽不若法门寺的青瓷精緻,但整体作工讲究,色泽典雅。类似造型的越窑玉壁形足碗作品,近年印尼海域打捞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九世纪前期),以及浙江上林湖第37号窑址(九世纪中叶)出土品中,都可以看到。
五代 越窑青瓷碗 高6公分 口径17公分 底径8公分
台湾海峡打捞品
敞口斜腹,碗底宽阔,环形圈足低矮,著地处较宽,外底心修整成硬币状小镜面。通体施不透明青釉,圈足内亦有釉,由于长期浸泡海水,釉色偏淡。内碗心留有一圈十二个垫烧泥痕,近圈足处的器壁有贝类沾黏的痕迹,为碗心支钉叠烧而成,是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烧作方法。
类似的作品,可见于浙江寺龙口越窑窑址,以及日本国分寺遗迹、东南亚、中近东等地,从伴随出土遗物比照纪年墓出土实例,认为约流行于九世纪后半至十世纪中期。台湾历史博物馆发掘澎湖中屯遗址出土品中,亦有与本件相似之越窑系青瓷碗,可以略窥越窑青瓷作为中国早期外销瓷之风貌。
北宋 越窑青瓷碗 高7公分 口径15公分 底径7.8公分
台湾海峡打捞品
敞口弧腹,口沿较薄,圈足外撇。除了外底有四处垫烧泥痕外,通体施罩不透明青釉。
类似的碗形可见于浙江越窑上林湖窑址。该窑址出土与本展品造型相近的作品中,有于圈足内阴刻「太平戊寅」(西元978年)款者,故推定约为十世纪后半北宋时代的作品。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北宋塔基可见类似作品,日本京都平安京右京遗迹亦有出土,可知类似产品亦销至外国。
北宋 华南地区青瓷注子 高18.5公分 底径7公分
传西沙群岛北礁打捞品
撇口长颈,斜肩鼓腹,底部切削略呈卧足状。肩部置一流嘴,与流嘴对称的位置,自口缘处至肩部贴附宽平带状曲把,扁带状曲把从口沿下降至肩腹之间,上饰以三道平行直条纹。
口沿有两周弦纹,肩颈间施以三周弦纹,肩部刻划篦划水波纹,鼓腹上方刻划写意花卉纹。外器壁施青色透明釉,但施釉不及外底,海水侵蚀严重,釉色淡化,器表还留有贝类附著之痕迹。
唐代已称此类用器为注子,唐人李匡义《资暇集》说:「元和(西元805年起)初,酌酒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目之曰偏提,论者亦利其便。」注子又称偏提、水注,常与温碗搭配,作为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