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物馆“原始瓷考古成果”大展
2016/8/22 18:15:05

 
      复旦大学文博系师生组成的策展团队,在5个月的时间内,策划并呈现了这场关于原始瓷的大展。
      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常常面临着藏品短缺、专业人员匮乏、展陈条件不足的窘境,但此次的“溯源”展览,由复旦大学博物馆联合德清县博物馆,用近百件器物,讲述了瓷器之源的一个特殊门类。
      适逢博物馆隔壁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将因市政建设面临拆除,虽然300号楼的建筑将会被保留,这个展览,终究带上了一些文博系学生的情怀。走进原始瓷,感受其大朴大美。
 
春秋早期原始瓷云雷纹卣
      瓷器,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中不可略过的器物类型。从皇室显贵宅邸中的奢华礼器,到文人雅士居所里的清雅文房,乃至平民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具,自东汉成熟瓷器的出现以来,瓷器谱写着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时至今日,瓷器已是各大博物馆不可缺的重要收藏门类,也常常以高昂的拍卖价格获得世人瞩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瓷器起源的原始瓷,却鲜有人关注,甚至不为多数人所知。
      2016年,复旦大学博物馆的“溯源:浙江原始瓷考古成果展”就聚焦千年瓷器的源头,以近百件(组)来自德清博物馆馆藏的原始瓷展品带领人们走近原始瓷,感受其大朴大美。
 
春秋原始瓷印纹敞口罐
 
汉原始瓷勺釜
      原始瓷:点燃瓷器文明的第一把窑火
      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过渡形态。人们常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类的合称,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烧造温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一般无釉或施有低温釉,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而那些在大众印象中价值高昂的瓶、盘、碗等,例如前年在苏富比成交价逾2.8亿港币的明成化鸡缸杯,都属于在1200℃以上烧造而成的瓷器。由于一般施有高温玻璃釉,因此得以呈现或绚丽或素雅的缤纷色彩,更为普罗大众所喜爱。区别两者的基本方式是看器物的吸水率和胎质。通常来说,陶器具有吸水性,它的胎质不透明,轻叩发出的声音不脆,而瓷器不具备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体有透明感,叩之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西周原始瓷曲折纹双耳罐
      本次展览的主角,原始瓷,由于其胎料直接采用了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瓷石且烧成温度多在1200℃左右,按照以上标准已经与陶器有了质的区别,进入了瓷的范畴。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成熟瓷器,原始瓷的“原始”之处就在于它的胎体仍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胎釉结合程度较差,烧成温度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些都表明当时的陶工在陶瓷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还处于早期的摸索阶段。
 
战国双面C字纹原始瓷璧
      越文化中孕育的原始瓷兴衰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瓷器产生于东汉,与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出现,发展于西周与春秋,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浙江是原始瓷最主要的烧造区和使用区,在商周时期属于越地。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原始瓷窑址群有4个主要区域,其中,越地就独占3处,分别为浙江的东苕溪流域、浦阳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而位于现今浙江北部的德清东苕溪流域正是原始瓷烧造的中心窑场。
 
战国瓦楞纹原始瓷三足杯
      德清东苕溪流域坐拥天时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体地形、取水运输三方面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地形上,东苕溪流域山丘坡度平缓,是龙窑选址佳地。丘陵附近的瓷土资源丰富,可就近取料;山上松竹茂密,柴薪取之不竭。东苕溪滚滚北流,注入太湖,连通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而溯江南上,越过钱塘江,又可达阡陌交通的宁绍平原,因此用水和运输都极为便利。
 
战国原始瓷杯
      吴越争霸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吴越两国之间针锋相对之势,其实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际就已经开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