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开幕
2017/10/2 13:03:17

      人类的海航史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也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这段历史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至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船只、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只是对瓷器丝绸的贩卖,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航线,更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见证。 
      30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I号”、“碗礁I号”、“南澳一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出版多本水下考古研究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由南京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具体承办的年度大展于2017年9月28日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多功能展厅开幕!
 
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 
观众在参观“碗礁一号”“南澳一号”等沉船出水的明代、清代瓷器
      水下沉船的价值,最为人所看重的不仅是沉船上的那些穿越时空的宝藏,还在于沉船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的器物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沉船的打捞和发掘,更可以让现代人深入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及演变。而这些沉船也往往被当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真实的见证。
 
      本次展示对象主要为两大类:唐—清代海上贸易的船只和瓷器。展览的选题决定了此次展览的对象以沉船和出水瓷器为主,瓷器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瓷器因此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英文中“CHINA”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国瓷器。以“CHINA与世界”为展览命名,一语双关。
 
哥德马尔森号
 
“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出水的清乾隆青花瓷器在展厅展出
      “哥德马尔森号”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航海日志记载船上装有瓷器239200件,漆器625件,丝绸5240匹,茶叶686997公斤以及木材、金条等货物,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
      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次年,哈彻将打捞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这些珍贵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的,属于珍贵的中国文物,我国政府希望这些瓷器回归故里。
      1986年拍卖瓷器时,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带3万元美元(在当时的中国,这已经是很大一笔款了)参加竞拍,还特地选择了1号牌,可惜由于资金太少,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一无所获。拍卖会前后进行了9个月,拍出了当时创造纪录的2000万美元的天价。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哥德马尔森号”沉船瓷器竞拍未果,却催生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后来,香港罗桂祥先生把自己拍得的“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黑石号
      “黑石号”沉船因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而得名。
      “黑石号”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是一艘阿拉伯双桅商船,从扬州港出发,目的地可能是伊拉克港口城市阿尔巴士拉,在途经勿里洞海域时触礁沉没。
      1998年被德国公司打捞,出水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等文物共计67000多件,陶瓷器占98%以上。除200余件越窑青瓷,300余件邢窑白瓷,3件巩县窑青花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