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一睹传颂千年的青瓷风韵
2017/10/30 15:14:18

      “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10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全国48家文博单位藏品共计300件,是迄今为止有关出土浙江纪年瓷展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本展中的重点展品包括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越窑秘色瓷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许多文献也有秘色瓷的记载,但后人对“秘色”的涵义众说风云,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旷世珍宝,其中13件越窑青瓷在帐碑上明确称为秘色瓷。传颂千年的秘色瓷至此为人们认识。
    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序,分为五个单元,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发展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动而鲜活地还原了不同时代青瓷文化的历史风貌,使广大观众去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青瓷艺术的魅力,细细品味融入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印记。
      第一单元 青之东隅
      浙江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出现原始青瓷。东汉中晚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王朝频繁更迭的时期,也是南北交融,文化多元的大时代。上虞曹娥江流域成为浙江青瓷窑业的中心产区,制瓷工艺和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中西部和瓯江流域,也分布一定烧造范围的窑业生产,烧制的产品各具特色,构成早期浙江瓷业多姿多彩的景象。

 
越窑青瓷熏炉 东汉熹平四年(175 年)口径11.5厘米 底径16.2厘米 高16厘米
奉化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越窑青瓷绳索纹井 东汉熹平四年(175) 口径11.1厘米 底径11.6厘米 高17.6厘米
1978年奉化市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越窑青瓷卣形壶 三国吴赤乌十二年(249 年)口径22.8厘米 底径12.8厘米 高22.3厘米
1984年马鞍山市吴赤乌十二年朱然墓出土 马鞍市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羊 三国吴建衡二年(270 年)长33.2厘米 高21厘米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吴建衡二年朱绩墓出土 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唾壶 西晋太康七年(286年)腹径12.1厘米 底径7.5厘米 高13厘米
诸暨牌头西晋太康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太熙元年(290)底径14.4厘米 高54.8厘米
浙江省上虞市驿亭镇五夫西晋太熙元年墓 上虞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扁壶 西晋永兴二年(305 年)长22厘米 宽14厘米 高27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周新镇张湾里西晋永兴二年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青瓷点褐彩盖钵 东晋 通高12.6厘米 盖高5.2厘米 盖径14厘米 钵高7.6厘米 口径12厘米 底径8厘米1970年南京市下关区象山M7王氏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瓯窑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东晋永和七年(351)高19.5厘米 口径8.1厘米 底径11.2厘米
1958年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墓出土

 
瓯窑青瓷褐色点彩小尊 东晋升平三年(359 年)口径6厘米 底径5.1厘米 高6.6厘米
1958年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点彩是传统青瓷制作中出现的一种釉彩装饰方法,制法为用含铁较多的褐釉,点缀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烧造后,青釉上出现褐色斑点。它始于三国,流行于东晋。瓯窑胎白釉淡,用点彩组合的图案纹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代表着东晋时期青瓷装饰艺术的成就。

 
瓯窑青瓷点彩刻莲瓣纹盘 南朝齐天监元年(502 年)口径13.5厘米 底径6.2厘米 高3.5厘米
瑞安市芦蒲水库南朝齐天监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