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艺术展启封民国瓷宝藏
2011/1/18 22:17:41
粉彩龙凤纹和合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纹瓶 墨彩山水纹瓶 摄影 杨京京
“这批民国瓷非常重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是这样评价这批民国瓷的。在很多人看来,民国瓷在整个中国陶瓷艺术品收藏中地位并不算高,但耿老显然对这批瓷器情有独钟。一批民国瓷宝藏也在耿老的关照下终于走向前台,与社会公众见面。
耿宝昌:民国瓷应该办个展
2010年9月28日至2011年1月5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承办的《传承·跨越——民国瓷器艺术展》在万寿寺内北京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分为“时代之瓷”、“珠山八友”、“仿古瓷器”与“古窑新生”四个部分,展品114件,包括“洪宪”款识瓷器、民国总统用瓷、“康德”年款瓷器、珠山八友瓷器、仿古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等。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瓷器有1000多件,是馆藏的重要门类。
据北京艺术博物馆陶瓷展项目负责人杨俊艳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耿宝昌先生到馆里来搞鉴定,把馆里所有瓷器都鉴定了一遍,最后分出了一个民国瓷器库。许多底款为“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都被耿先生一件一件地仔细辨认,说这个不是本朝的,这是民国的。
这批民国瓷器都是耿宝昌先生筛选出来的,因此耿老非常重视。“隔那么几年就问问我们,你们那批民国瓷一定要保护好了啊”,杨俊艳说。
杨俊艳还讲述了一段小插曲。
前几年,民国瓷不是特别受重视,而且馆藏库存量又特别大,这批东西放在库里看着也不是特别好,所以馆里也一直没觉得这批东西很重要。馆里的几任领导想把这批瓷器转给文物局,由文物局再拨给其他单位。但是,耿宝昌先生愣把批文给批回来了,说“不行,这批民国瓷非常重要”。
“当时不太了解行情,实际上,在当时的景德镇地区、香港以及台湾地区,已经有人在收藏民国瓷了。民国瓷当时还处在价格低位。这样,这批瓷器就继续在库里存放着。这两年新馆长张树伟先生到任之后接触到耿先生,耿先生见面跟他提的第一句话就是,‘您的民国瓷应该办个展览啊’!张馆长便申请经费,也就有了这个‘传承·跨越——民国瓷器艺术展’。今天这个展览其实是在耿宝昌先生一直督促、关心、关怀下促成的。”
完整呈现民国瓷风貌
有关民国的瓷器展,近两年在社会上时有所见,但是,能够完整呈现民国瓷风貌的高水平展览却几乎难以见到,因此,展览吸引了不少藏友的关注。
谈及本场展品数量大、品类全的高水平民国瓷器类专题展览筹办,杨俊艳介绍说:
“一开始做这个展览的时候,跟文物局申报经费根本没想到要用其它馆的馆藏器物。我们的初衷就是用本馆的库存把民国瓷说清楚就行。但是,在写完展览策划大纲之后,我们发现,馆里缺少最重头的珠山八友瓷器,于是就跟景德镇陶瓷馆联系借到了珠山八友精品。到了要开展的时候,又请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王莉英老师写序,王老师在写序的时候又感觉到,景德镇虽是当时瓷业中心,但瓷业公司的建立是从湖南醴陵开始的——熊希龄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瓷业学堂,培养了众多现代瓷业人才。她认为,如果缺了湖南醴陵这一块,这民国瓷器还是不完整,缺了一个重头。我们馆只有残片没有完整的醴陵瓷,这样又跟首都博物馆及时合作,借来了几件醴陵瓷。于是就这样构成了今天这么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品位的展览。
本次展览有一件很特殊的东西,就是这件青花红彩龙纹印盒。杨俊艳认为,这是一件能够作为鉴定“洪宪年制”款瓷器的标准器。
杨俊艳说:“这件青花红彩龙纹印盒,底书‘洪宪年制’款,绘画上用了描金,五爪龙,从龙的形制上看也够等级,打开有印泥,印泥残留有印痕‘楚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