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瓷需要“全球定位”
2010/6/17 22:04:24
未来充满希望,但未来并不清晰,这或许是对淄博陶瓷发展前景最模糊而又最真实的判断。
经过几十年的轮回,中国陶瓷这一最早进入国际市场、最大程度遭受国际市场冲击的产业,又一次走到了起跳的边缘。跳过去,会进入一个广阔高远的发展空间;跳不过去,或许又要沉入低端局促的生存洼地。
起跳之前,为什么不先来一次“全球定位”?
危机之后繁荣恐难持久
经济危机并不是对所有的“中国制造”都是灾难,至少日用陶瓷行业算得上是“化危为机”。
对于中国日用陶瓷产业来说,是危机已经彻底过去,还是偶然出现机遇?危中寻机,固然可贵;但在品味当前美好时光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淄博陶瓷产区的调查数字表明,2008年下半年开始,贯穿于整个2009年,特别是今年第一季度,日用陶瓷出口额都在强劲增长。调查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日用陶瓷企业对未来3年的出口增长表示乐观,这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表现在企业最为看重的利润上。多家企业表示,多年以来日用陶瓷出口价格过低的局面,去年以来得到扭转,今年一季度价格同比约计增长15%以上。15%意味着什么,陶瓷厂家当然最清楚。这也成为日用陶瓷行业整体乐观的最重要依据。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份额中几乎全部是低档产品没有改变,出口渠道依靠国外贸易商转手居多,以贴牌面目实现出口的占了绝大多数。国内某产区的一家号称全国很著名的陶瓷企业,在宣传中就以为英国陶瓷企业贴牌生产而自豪。
对市场的认识也在陶瓷企业中急剧分化。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蒂花开,同步高歌猛进的时候,对于陶瓷企业来说却是寒暑分明,分化严重。据对国内几个重点陶瓷产区的调查情况看,有的原先出口额遥遥领先的企业,现在出口量微乎其微,内销形势却十分喜人;有的原先只做内销的企业,却乘势跟进,一举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转为以出口外销为主。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日用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相反,在行业整体性回暖的前提下,企业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态度却在发生分化,而这种分化正是对行业全球定位不清的表现。
价格和出口量回升从何而来
价格和出口量回升从何而来?这要从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及中国陶瓷产业内在变化谈起。
据2009年底的统计数字,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生产的日用陶瓷已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陈设艺术陶瓷占全球65%,建筑陶瓷也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1/2。其实上推几十年,还是这样一个比例数字,甚至更高。
从淄博和唐山两个主要陶瓷产区看,日用陶瓷这几年的产量实际上是下降的,唯有建筑陶瓷受房地产市场的拉动呈急速上升态势。日用陶瓷下降时期准确说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国有集体陶瓷企业全面亏损甚至破产倒闭为标志,中国日用陶瓷进入低潮,在国际市场低价竞争的模式走向终结。在1990年前后,曾经有一家企业接了一笔高达亿元的订单,订单完成之后,这家企业几乎分文不赚。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家企业能接到订单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但接到订单不赚钱,结局可想而知。
本轮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也正是中国日用陶瓷经历体制性灾难过后重新整合新生的时候。从全国几个重点陶瓷产区比如淄博、景德镇、唐山看,几乎所有国有集体企业都经历了破产重组,转变分裂为民营企业。曾经号称亚洲最大日用陶瓷企业的博山陶瓷厂,辉煌时职工达上万名,1997年前后陷入困境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直至解体为众多小规模的个体民营企业。这些新的陶瓷企业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在市场扎下了根,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反而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伴随中国日用陶瓷产能的极剧缩小,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空间。
出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