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与藏家谈:新老紫砂壶的升值潜力
2016/2/1 14:07:31

 
清乾隆 绿地描金瓜棱壶
    随着新紫砂泡沫的破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藏家对老紫砂投以关注。有人认为,诞生于紫砂艺术最巅峰的明清老紫砂,其艺术性远超当代的新紫砂。但也有人认为,无论从文化含量还是技艺水平来衡量,大部分的老紫砂不见得比新紫砂更好,更何况老紫砂完整器少,赝品又太多,鉴别难度特别大,实在不适合大部分藏家介入。对紫砂的收藏而言,“岁月”究竟是魅力还是迷障?今天我们请来三位业内的专业人士,为读者指点迷津。
    老紫砂藏家 李长平——有过人的眼光就能捡到老紫砂的大“漏”
  老紫砂,我买得越多就越感受到它强大的魅力。上百年的时间沉淀,让老紫砂褪去了火气,哪怕当年只是一件普通的实用器,但漫长的岁月让它沾染上很多前人的痕迹,成为“有故事”的茶壶;新壶里的好壶,自然是艺术品,但如果是普通的茶具,就没有收藏的价值。
  紫砂基本的构成包括泥料、造型和制作工艺。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逐一对比老紫砂和新紫砂的优劣。
  从泥料上看,明清时候紫砂的泥料品类很多,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不一而足;而现在只分紫泥、段泥、朱泥,所以新紫砂远不及老紫砂的泥料讲究。
  从形制上看,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仿古、石瓢、掇球、汉方、鱼化龙等都是古代创造并沿用至今的经典款式。还有很多有记载的古代款式,蕉叶、莲方、一回角……名字就很好听,但现在已不知是何样式,令人无限神往;当代人也有创新,但现在的创新大都花里胡哨,当代的形制能否传承下去,要打上巨大的问号。
  从制作工艺上看,有人说老紫砂制作技艺不像新紫砂那么精雕细作,其实是因为没有见到老紫砂的精品。现当代的紫砂壶,再好好不过顾景舟,但顾景舟说起陈鸣远也是叹为观止,说他是在“随心所欲地发挥着神工般的技巧”。今天的高工大师,有谁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再说时大彬,无锡出土的如意盖圆壶,漳浦出土的三足鼎的圆壶,是公认的时大彬作品。这两个万历年间做的茶壶,当代不少高工大师进行了临摹,可有谁敢说比原作做得好?
  此外,我们还需谈谈明清老紫砂的文化属性。虽然当年做紫砂的匠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文化教育,但出名的艺人无不和文人有紧密的联系: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陈鸣远在浙江桐乡时,则是被众多文人学士请到家里居住,制作茗壶,切磋陶艺。而当下,虽然也有很多画家、文人参与到紫砂的创作中,但今人的水平和当年的文人墨客相比,又处在什么样的水准?
  而从收藏的升值潜力来看,和正在挤泡沫的新紫砂相比,老紫砂的价值还未被充分发掘,“漏”更多,而且还是“大漏”。现在市面上虽然有不少落着名家款识的“老紫砂”,但真真假假,没人说得明白。或者你说明白了,别人也未必认同。这就需要藏家有过人的眼光,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深层次的、细节上的东西,谁做到了就一定能捡到“大漏”。
  我对一些新紫砂也非常喜爱和赞赏,这几年也买了不少。但收藏有个基本的观念,就是“物以稀为贵”。新紫砂虽然不能说数量无穷,但的确是你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但老紫砂的数量,尤其完整器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也是收藏老紫砂的优势。
  有人说老紫砂里的实用器没有收藏价值,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是单纯对紫砂艺术感兴趣,又期望增值保值,那的确只有完美的、精致的老紫砂值得收藏,但如果你是超越了功利的目的,是以保存文化、和古人对话的理念来收藏,那所有的老紫砂都值得收藏。
  紫砂鉴赏家 张明强&m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