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直面文物私生子
2013/3/13 0:04:38
第八章 中国文物保护的三大瓶颈
瓶颈Ⅰ:直面“文物私生子”
虽然说盗墓这个行当古往今来未曾歇业,但是繁荣到今天这种地步恐怕算得上是“登峰造极”。自打中国文物全球跑火以来,盗墓者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先拿下陕西、河南等高古之都,夺取先皇后帝之暗藏,再分兵边陲及远古遗址,掏尽天工造物及塞外奇珍异宝,然后各路兵马汇集北京,争夺元明清诸王御器珍玩,最后“兵分三路”,将大量可以成为国外市场高端商品的文物,借“海陆空”国道走私出境,或成为国外拍行的天价标的,反复被炒卖,或为外国博物馆和收藏者的藏品;少量无法出境或低价古董则滞留国内市场,混迹古玩摊店或黑市交易,成为没有户籍的“文物私生子”。
记者涉足文物市场多年,亲身参入市场交易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文物收藏家以及他们的藏品也见过很多,可以负责任地下一个结论:我所到过的国内古玩市场,不管它们挂出什么样的招牌,古玩城也好、旧货市场也罢,没有一处不是以真假出土文物为主打卖点;我所见过的收藏者,没有一个人家里没收藏出土文物。而现在对于中国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的确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依据国家《文物法》严格执法,数以万计的古玩市场基本上全军覆没,七八千万收藏者和众多古董经营者恐怕半数以上都得被投进大牢,剩下的一半侥幸者则是得益于眼神不好,耗资费时淘换回来的藏品全部是假货赝品。
管理者处境尴尬,收藏者也一样怨声载道。大家费尽心力、财力淘回来的出土文物,依照法理判定那就是贼赃,属于国家所有。你能卖吗?你能公开展示吗?都不行,违法。碰上不缺钱、而且真正好古识古的主子还好说,将那些“文物私生子”藏于密室谨供自己和家人玩赏。但毕竟绝大多数贪古淘客不说是完全冲着钱搞收藏,可也没多少人有能耐只进不出,一件都不卖,还得“以藏养藏”,赚一点儿钱再买不是?
您要卖,问题就来了。往哪儿卖?回到潘家园,你多少钱买的,也就只能多少钱卖,八九不离十,眼力好的赚个功夫钱就不错了。送到拍卖公司去上拍,没门儿!您这是明令禁止交易的出土文物,谁给您拍?接下来,只好兵分两路了:胆子小的,自己去古玩城开个店或委托那里的朋友代卖。胆子大的,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各种渠道将宝贝儿走私出境,去国外拍行或古董市场找出路。于是,这部分“文物私生子”就变成了漂泊异乡的“文物流浪儿”。别看这些“流浪儿”在潘家园仨瓜俩枣就可以搞定,可一上异国拍场,可能就立马身价百倍,碰上好心人想要将它们赎回故里,那还得伤筋动骨,花上大笔真金白银才能办到。
世上有些事儿怪就怪在说不清道理,就拿这件认养“文物私生子”的事儿来说吧,那些去国外赎买“文物流浪儿”的养父养母,媒体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爱国者”,养子更是贵为“国宝”。而在国内含辛茹苦、沙里淘金的养父养母们可就憋屈得慌,别说自己的收养行为被称作“违法”,就连那些养子们也上不了正当户口,被人贱称“贼赃、黑货”。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遇到很多此类令人费解、令法律尴尬的怪现象。
■ “俞兴伟现象”
古越之地水土好,经常会出一些擅长行为艺术的特殊人才,如绍兴人鲁迅笔下的“一壶乎、两壶乎”、“偷书不算窃”的孔乙己,还有挨揍以后自娱“儿子打老子”的阿Q,他们都能于无奈的生存环境下,创造出一些超乎常人的举动,给自己残存一份聊以自慰的精神空间。
前几年,浙江农民俞兴伟先生也秀了一把精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