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国文物艺术品领域黑幕知多少?
2013/3/17 18:51:37
---应新浪网收藏频道3.15特约而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民间收藏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005年,中国收藏爱好者的人数为7000万;2009年资料显示,这一人数上升为9000万;2011年调查显示,中国民间藏宝者增加到一亿以上,民间收藏的力量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中国古玩收藏热持续30年来,有可喜的一方面,但有更令人堪忧的一方面。可喜的是人们对文物艺术品的重视程度和相关知识普及逐渐深入人心;堪忧的方面是务实收藏和研究的人很少,盲目跟风藏假、报着投资发财和借机大肆炒作欺诈的人群占到整体涉藏群体95%以上。整个收藏市场实实在在成为血腥江湖和胡作非为的天堂。面对如此病态的局面,对国家提倡的“文化收藏大发展战略”将是严峻的挑战和讽刺。一些拍卖机构频频天价文物艺术品的炒作,以及多数媒体非专业的大肆宣传和错误推波助澜,把本来适合小众特殊范围的文物艺术品收藏行业推向深重灾难。使得更多的国人丧失理智,走向不务正业的歧途。近些年来主要表现在:
一、盗挖破坏严重--专业和业余同上阵
收藏热的兴起,催生了全国文物盗挖产业。自80年代开始,全国黑道上传统盗墓盛行。此后出现:河南商周汉唐专业盗墓村、陕西秦汉唐专业盗墓村、甘肃彩陶秦墓专业盗挖村、浙江专业盗挖村、福建专业盗挖村、安徽专业盗挖村、辽宁古化石盗挖村、新疆古墓遗址(玉石)盗挖村、湖北汉墓盗挖村、江苏汉墓盗挖队等。同时,相继出现高科技盗挖群体、建筑工地掩护盗挖群体、游击乱盗乱挖群体。网上查查,在全国各地,每天几乎都有盗挖案件发生。盗挖大案要案层出不穷。先不说专业盗挖,许多地区的农村农闲时间和雨季,一些农民挖墓挖遗址成为家常便饭,也成为创收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持续的盗挖状态,这些年给我国地下文物造成巨大损害。由于各个地区多年来形成产、供、销成熟渠道,大多数文物走私到国外,少量文物被江湖老板卖给国内“阴阳”收藏人士和机构。真正流入市场公开买卖的盗挖文物非常有限,因为谁也不想被顺藤摸瓜抓着坐牢。所以这个江湖圈子里的安全意识是自发形成的(都找很可靠的卖家),正常藏家想在市场上的忽悠贩子那里捡漏,很多都是被骗。
二、造假群体泛滥--南方和北方全开花
近一个亿的收藏群体,市场上的真品文物艺术品自然无法满足这样庞大的需求量,怎么办,只有造假的赝品文物艺术品来填充这种巨大的空缺。据媒体报道,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近600亿元,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几乎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第三名英国交易额的总和。这样的数据让“收藏高潮”的称谓屡见报端,也极大拓宽了文物仿制品的出路。文物艺术品造假产业链早已形成规模。目前在国内拥有超过近20万仿古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数百亿元。文物艺术品造假,10多年前基本上只集中在河南、陕西等文物大省,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集散地,近5年来,随着收藏队伍不断壮大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繁荣,从《地下作旧产业调查》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仿制产业遍及全国10余个省份现在全国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且造假的古玩门类无所不包,其中瓷器、书画、青铜器、玉器是赝品泛滥的重灾区。
陶瓷造假主要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福建(武夷山)、北京郊区(景德镇和河南高仿人员另设私窑)等地为主。景德镇市制陶瓷企业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其中从事仿古产业近一半。河南地区更是不差上下;玉器造假主要分布在安徽蚌埠和河南石佛寺,在苏州邳州、青海、辽宁等地。蚌埠仿古玉器行业经过近20多年发展,北工地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仿古玉雕刻基地,有2000多家玉器作坊,近3万人从事玉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