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名片
2013/7/15 22:51:09

 

王宗泉和他的藏品 
冀州市财政局扶持冀宝斋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的相关文件
  近日,作家马伯庸[微博]发博文称位于河北冀州市的冀宝斋博物馆收藏大量山寨藏品,惊呆了众多网友,“奇葩”名声不胫而走。
  7月13日,记者来到这家博物馆,售票人员称正常运营,该馆总顾问魏英俊告诉记者,“我们的手续都齐全,哪能说关就关?”
  而第二天,冀州市冀宝斋博物馆问题联合调查组发布消息称,要求“冀宝斋博物馆”闭馆整顿,撤销其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
  雷人“司令”
  “我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提到冀宝斋博物馆,就不得不关注其创始人,68岁的馆长王宗泉。
  王宗泉是冀州市二铺村人,自1970年至今一直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当地,不少人都称他为“司令”,并且都知道王宗泉爱好收藏。
  “你说我是假的,你拿出证据来!我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你觉得是假的,你拿一个来,我买你的。你们记者,我给你一个亿你也仿不出来!这画工和原料,现在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原先的程度。”提到真伪,王宗泉有些激动。
  一些熟悉“司令”的本地人告诉记者,玩了30多年的“收藏”,王宗泉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觉得别人都是外行,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2005年王宗泉被中国文物学会吸收为理事,在收藏界,有不少人都知道有个民间收藏家叫王宗泉。
  “这是我们村自己的地,原来就是一片荒凉,什么都没有的大坑,还是我们给垫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二铺村当时在开发冀州市灵秀山庄时,从地下挖出了不少陶器和瓷器残片,有些古董贩子闻风而来,从老百姓手里廉价收购瓷器,这引起了王宗泉的关注和思考。为了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陶瓷收集起来,他开始收集老百姓手里的“宝贝”,不问真假一律照单全收,这其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一段时间内,“收假货的老王”成为附近村民调侃王宗泉的称呼。
  “你不建馆,怎么保护,怎么弘扬民族文化?如果只有一件两件我建什么馆?收藏形成了规模,怎么保护下来,传承下去,这是责任。”收的东西多了,村里的办公室放不下了,连村里澡堂都用上了,王宗泉就琢磨着建立个馆扩大保护规模。
  博物馆建立前后,也有一些村民质疑,建博物馆不挣钱,纯粹是为了满足“司令”个人爱好。
  “文化产业,你不能拿钱来衡量。我收上来了,保护起来了,就留在国内了。要是流到国外去,500万卖的,你5个亿也买不回来啊。你不能用老百姓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尤其这个鬼谷下山的罐子,老百姓也不敢要钱,民间两三千就卖了,在国外拍的同款就是两个亿。”王宗泉说。
  “既然开馆,肯定会有争议,人们必然会问是真的还是假的?可真要去鉴定,一件东西至少1000块钱,还要提成5%至10%,我哪拿得起这个钱?”王宗泉坦言文物界的鉴定乱象,使其不想去“掺和”,他相信自己。馆内4万件藏品都是王宗泉自己一人把关收进来的,而且只收不卖。“我比他们有经验,我用得着他们鉴定?有些专家就是原来的文物贩子,只不过因为他们开始搞的早,国家需要他们,就成专家了。”
  王宗泉收古董消息传开后,据说来自全国各地送货的人排起的长队约一公里。结果,馆内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比全世界的总量还多。
  “办博物馆,这些年唯一亏欠的,就是二铺村的老百姓。”博物馆总顾问魏英俊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按人头分钱,每年每人还能分到3000多元。”二铺村在1984年被评为当时衡水地区第一个小康村,现有400多户居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