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光环背后的景德镇陶瓷艺术走下神坛
2013/9/21 11:27:25
参评作品:朱乐耕《风》 瓷偶
近日,一场规模盛大的景德镇“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评选活动落下帷幕,这次活动打破以往陶瓷艺术唯“大师”的评判标准,通过“抛开职称、不管头衔,只看作品”的公开评审方式,以作品本身和艺术性为标准,审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在大师光环逐渐淡去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如何让当代陶瓷艺术的消费和收藏回归艺术,回归文化?
走下神坛的“大师”名号
过去几年,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相继在拍卖市场上出现最高拍卖纪录,名家、大师作品成为市场抢手货,许多陶瓷艺术经销商也一味追逐工艺大师的作品,盲目追捧导致一时热度骤升,也使得大师陶瓷价格泡沫加大。然而,在最近两年,艺术品市场面临调整,以此价格作为参考的一级市场却“生意难做”,很多大师的作品面临滞销。
大师评级机制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参考,也导致大师评选热度不减。虽然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已经饱受诟病,但想要跻身大师之列的陶瓷艺术家仍旧不可胜数。据了解,仅2012年,申报参加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人员就达160人。而不同机构评选出的各类陶瓷美术工艺师多如牛毛,且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据业内人士介绍,景德镇陶瓷大师名号不仅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大师”等等。有人形容,景德镇陶瓷大师“满街跑”,而真正能够自成一家,具有大师级水准的艺术家少之又少。
景德镇“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评选活动承办方——荣会艺术中心负责人宋宁颉表示:“很多陶瓷艺术家不是为艺术而创作,而是为‘大师’这个称号,这样就出问题了,这个称号不是代表一切的。”在他看来,在大师光环和市场追捧双重推动下,艺术创作不进反退,这也是景德镇陶瓷艺术乱象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已有大师中,很多艺术家长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作品风格雷同,更谈不上创新。此外,景德镇陶瓷大师作品没有合理的定价系统,定价不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是由艺术家自己定价。另外,大师作品也存在严重的代工代笔现象,正是这些恶习的积累,导致当下陶瓷“卖不动”。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师名号逐渐走下神坛,大师职称的市场含金量越来越低,在越来越看重实际作品的艺术市场中,富于人文精神的艺术品将被市场认可,而那些夸大宣传、不切实际的炒作空间将越来越小,名气、职称的比重对一个作品而言,一定也会随之变小。
打破收藏惯性思维
鉴于当下陶瓷艺术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宋宁颉表示,这次活动举办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打破当代陶瓷艺术收藏的既有标准和惯性思维。在市场上,应该有多种渠道和多种审美的标准。“大师称号不应该成为收藏当代陶瓷艺术的唯一标准,好作品应该是学术、市场和收藏家推荐的。我们希望陶瓷艺术创作能够多元化,有更多声音,用更为客观的标准衡量当代陶瓷艺术,发掘真正好的作品。”
而且,除了大师之外,很多艺术家在从事不同的创作,也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让他们走向前台。在活动过程中,举办方也发现,在当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创造者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包括土生土长,从学徒成长起来的工艺师,也有来自大学院校,具有当代艺术观念的教师和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景德镇陶瓷艺术从业人员数以十万计,艺术家以万计,人才构成空前繁荣,我们也再次看到‘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的盛世环境”。宋宁颉说。不过,外界对景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